(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由 方寸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CC liscened。)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本書:《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
我們很喜歡在YouTube上觀看外國人體驗台灣美食的影片,但你知道,類似的「文化衝擊」在大文豪韓愈身上也發生過嗎?
「歷史擁有兩張面孔,不論看著過去或現在,都會看到同樣的事物」歷史,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不能與現在發生的事情作連結,那麼就只是「死人的事」。本書嘗試以更新奇有趣的方式,讓讀者更容易親近歷史,進而瞭解如何將人文學科應用於當代。(責任編輯:高聖雅)
隨著來臺外國人士的增加,也逐漸讓國人瞭解外國人如何看待臺灣,這才知道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美食,竟然給外國人帶來莫大的震撼。
你的美食未必是我的美味!
外國人最恐懼的臺灣美食,基本上可以分成幾種:一是「外觀可怕」,例如整隻青蛙直接下鍋燉煮的「四腳仔湯」,只見一碗清燉的湯頭,上面浮著張開四肢的綠白色青蛙,連我看到都直呼不行,更別說是外國人了。在此之前,大家以為外國人最怕的食物是「豬血糕」,直到二○一五年,《蘋果日報》找了六位來自法國、美國、加拿大、瑞士等國的外籍學生參與測試,端上青蛙湯之後,這些外國人有如下反應:
【當代新聞】青蛙湯受封最噁食物
等青蛙湯上桌,一開蓋看到無頭浮屍青蛙,瑞士辣妹Ruby(二十二歲)急忙撇頭作噁,一副快暈倒的神情驚恐說:「太可怕了,我一點都沒辦法吃!」Sophie(來自法國,三十一歲)則淡定拿起湯匙品嘗,誇讚:「好喝。」Sophie說法國也會吃青蛙腿,「但沒看過整隻青蛙上桌!」
其中也有美國學生說青蛙湯雖然看起來很可怕,但是吃起來滿美味的─真佩服他的勇氣,我可是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
另一項可怕的食物,則是以「味道」著稱。沒錯,臭豆腐是也!雖然很多人覺得臭豆腐聞起來是香的,尤其是炸臭豆腐,但是對許多外國人而言,這個「臭」可真難忍受,有人認為聞起來像臭襪子,有人說是像排泄物的味道,當然也有少部分外國人鼓起勇氣吃了之後大喊「歐依喜」,甚至有日本人愛上臺灣臭豆腐,每個星期都要來一客。
不管如何,不同的文化各有各自的古怪美食。越南的鴨仔蛋,就是蛋裡有著受精成形快孵化的小鴨的食物;瑞典的鯡魚罐頭,據說發酵產生的劇烈異味可飄送數十公尺外;而全世界公認最噁心的食物就是格陵蘭的醃海雀:這種食物是將一百隻身形嬌小的海雀,塞進生海豹肚子縫合起來埋進土裡發酵,幾個月後再挖出來吃海雀的肉。因為製作時海雀連毛帶喙及內臟並未加工去除,所以享用這道菜時,有許多「特殊」吃法,較普通的吃法就是去毛之後直接吃肉,進階的吃法則是將內臟挖出來塗在烤肉上當調味,最高級的吃法則是從海雀肛門處直接用嘴吸吮發酵的漿汁……。
文章大宗師竟然不懂吃?
好吧,上述的食物太古怪、太令人難以接受,還是臺灣美食好吃一些。說到臺灣美食,「海鮮」可說是臺菜料理中最自豪的招牌,快炒、清蒸,甚至是生食,皆有海鮮料理。吃海鮮,講究的就是新鮮、生猛,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那些國文課本裡的歷史名人,如果有機會享用臺菜料理,會有什麼感想?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總有一些史料留傳下來,總有一些人寫下了「食後感」,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唐朝那位韓愈大大!是的,就是撰寫〈師說〉的昌黎韓愈,因為諫迎佛骨的事情,差點被唐憲宗判死,好在他還算做人成功,朝中竟然有一票人馬跳出來幫忙緩頰,最後皇帝認為「有教化的可能」,廢死成功,韓愈被流放至潮州。
潮州是什麼樣的地方呢?當然不是屏東縣那個冷熱冰好吃的潮州,而是位於廣東、福建交界之處的潮州,附近還有漳州、泉州,都是先民渡海來臺的原鄉。而在當時,「潮州」對於大唐帝國而言,又是什麼樣的概念呢?首先,它位在東南沿海一帶,與中原地區隔著南嶺山脈,對於位於關中地區的唐朝都城而言,根本就是化外之地,就好比現在從莫斯科看西伯利亞一樣。所以當韓愈被貶到潮州時,心中強烈的無力感可想而知。他在〈潮州刺史謝上表〉提到:
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潮州有颱風,有鱷魚,有毒霧瘴氣,禍患難測,根本就是不適人居的地獄,後文甚至說:「居蠻夷之地,與魑魅為群。」顯然他覺得潮州除了是蠻夷之地外,還要與妖魔鬼怪生活在一塊─看起來韓愈好像有一點「天龍人」心態。
既然許多臺灣人的先祖來自潮州,那麼現有的臺菜料理也應該有部分來自潮州吧?沒錯!古代對於潮州菜的特色,有「鹹雜」之謂,像是菜脯、冬菜、鹹蛋、鹽水白肉、醃製蝦菇、醬油蜆、醃黃瓜等,根本就是咱們現在吃清粥小菜的配料了!又如「粿品」,像是紅桃粿、筍粿、粉粿、菜頭粿、油粿、豆粿等,也都是如今臺灣料理常見的美食。當然,東南沿海一帶,「海鮮」自然是不可錯過的美食。早在晉朝張華的《博物志》就記載了一段話:
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蚌、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也。
「東南之人」即是東南沿海一帶的居民,「水產」即是「海鮮」,「龜、蚌、螺、蛤」則是海鮮常見的美味食材,而且視為「珍味」,張華特地說明「不覺其腥也」。換句話說,對於北方關中的居民而言,這些海鮮應該是相當腥臊的。
當韓愈被流放到潮州之後,自然也只能吃潮州當地的特色菜。韓愈吃了這些海鮮之後,反應跟張華一樣嗎?還是有獨特的見解呢?現在我們知道這位韓老爺特地寫了一首詩給他的好朋友─掌管音樂官職的協律郎「元十八」─詩名就叫〈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其中的「初南食」是題目中的主旨,也就是韓愈自述第一次吃到南方沿海食物的心得: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鬥以怪自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騂。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鬱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韓愈的「奇怪海鮮排行榜」
這首詩提到了七樣食物,包括鱟、蠔、蒲魚、青蛙、章魚、干貝,以及蛇,除了蛇之外,都是韓愈不曾見過或吃過的。對他而言,這些長得奇形怪狀的生物,就像是火星來的一樣「莫不可嘆驚」,讓這位曾任唐朝中央官的大爺感到非常驚恐。於是,韓愈依他認為的「奇怪」順序排了名次:第一名是「鱟」。「鱟」(讀若后)是盛產於中國東海沿海一帶的節肢生物,金門現在還成立了鱟的保育區。它有著像炒菜鍋一樣的大甲殼,拖著一根細長如劍的尾巴,因為公、母常常併結一起行動,又稱之為「夫妻魚」,所以韓愈以「骨眼相負行」描繪之。
對韓愈而言,海鮮長相最可怕的第二名為「蠔」,也就是牡蠣。大曰蠔,小曰蚵。對臺灣而言,不論是蚵、蠔,都是美味的食物;對韓愈而言,好可怕!(可能是密集恐懼症發作。)這些蚵殼或大或小,結隊連群,成千上萬攀附於養殖用的木棍竹竿上,所以是「相黏為山」,像小山一樣多,裡面卻是「百十各自生」。
第三古怪的是「蒲魚」,即是魟魚,菱狀身形帶著像蛇一樣的尾巴,眼睛和嘴巴長在不同的面,所以說「口眼不相營」。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怪的生物,想必韓愈會感到大開眼界。
第四名則是上文提到的「青蛙」,竟然和「蝦蟆」是一樣的,而且可以入菜,想必田雞上桌時,韓愈的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另外還有「章舉」(章魚)、「馬甲柱」(即是干貝,其殼如馬甲,故名)等,全部呈現怪異的樣貌。光是寫到這裡,韓愈已經受不了了,所以後面數十種就不說了,反正都是一些奇形怪狀而且一輩子從來沒見過的食物。
想必大家應該能體會到韓愈的心情了吧?一個人來到異鄉,看到一輩子從未見過的古怪食物,要吃下肚還真需要極大的勇氣。雖然這些食材對臺灣人而言,大部分都是見怪不怪,甚至是珍饈佳餚,未免會嘲笑韓愈少見多怪,但是你可有想過若有一天你到東南亞,被要求吃下蟲蟲大餐時,該怎麼辦?鼓起勇氣當成打怪嗎?沒錯,韓愈就是這麼做的,「我來禦魑魅」就是他入口海鮮料理之前的心情,翻成白話就是:「我來跟這些鬼怪們打架!」只是雖說要「禦魑魅」,韓愈卻也吃得很道地,使用南方的調味烹煮,將這些水煮汆燙的章魚、生蠔、干貝等水產料理,蘸著桔醬、辣椒調味的鹹酸醬汁一起吃,各位讀者應該口水要流下來了吧?可是,韓愈吃了之後,卻是「腥臊始發越」,愈吃愈腥,愈吃愈臊,那種感覺應該如同吃了瑞典的鯡魚罐頭般,腥臊味在嘴裡久久不散去,此時也無心細細品嘗了,只能大口大口吞下去,於是「咀吞面汗騂」,一面吞著食物,一面冒著冷汗,就像汗流涔涔的馬一般。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美食,韓愈卻是一面吃,一面冒著汗,一面還不要不要地喊。
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呢?韓愈之所以會去潮州,就是他的〈諫迎佛骨表〉,歷來都被國文課本視為忠臣死諫的正義典範。可是韓愈到了潮州,被生猛海鮮折磨後,便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悔過書〈潮州刺史謝上表〉給皇上,一開始就直接說:
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上表陳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萬死猶輕。
白話就是:「我是個沒見識又狂妄自大的人,不知道禮教,竟然敢上表反對迎佛骨的事,真是大逆不道,應該要定罪,而且判我死罪還只是輕判!」整封悔過書用盡各式華麗言詞,以不同形式自我數落,最後,「伏惟皇帝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憐之,無任感恩戀闕慚惶懇迫之至。」韓愈還是希望皇帝法外開恩,讓他離開潮州這個海鮮太生猛的地方。
唐憲宗收到悔過書之後,大概也氣消了,十個月後便以特赦之名,將韓愈調回內陸,最後仍回到了朝廷任中央官職,甚至升官到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至於韓愈之後會不會經常回味起讓他印象深刻的潮州菜,就只有他才知道了。
推薦閱讀
蘇東坡不只愛東坡肉,他也愛這個「恐怖美食」:檳榔
台灣自豪的「夜市美食」髒到連外國人都不敢吃!反正我們只在乎便宜就好嘛
德州美食原來不是炸雞!8 個冷知識讓你品味什麼才叫「德州風味」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由 方寸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