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為推動市港合作、共存共榮,高雄市與台灣港務公司合資新台幣1億元,成立「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7家國營事業單位簽署加入「亞洲新灣區聯盟」,啟動國家級的港灣轉型工程,陳菊更誇口未來十年將招商創造5萬個就業機會、帶動近千億元產值。

高雄過去數十年來在錯誤的國土規劃下,不但汙染灣區土地,舊工業區也無法順利轉型,高雄擁有成為世界級都市的潛力,亞洲新灣區是不是真能帶領高雄擺脫轉型緩慢的困境呢?(責任編輯:蔡沛宇)

來源:維基百科

文/claudius

亞洲新灣區搞不搞得起來,象徵高雄甚至整個台灣轉型的機會。高雄一直以來的問題有兩點:

1.半殖民國家失衡國土結構。

2.後工業城市轉型。

以第一點來說,台灣在數十年中國國民黨殖民政權下,從來沒有做過宏觀國土規劃,因此才會有第一大港和工業重鎮高雄長期所謂「污染地方稅繳中央」問題,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嚴重的是高雄缺乏高級中地機能,台灣形成單極結構,行政核心,商貿核心與產學研發核心均偏重北部,而未依據國土特性,人口與產業分布合宜規劃。

舉例而言,高雄直到1980年代才有第一所綜合大學,這表示戰後數十年來,大部份高雄優秀人才需要外流受教育,不管當時就業機會再多,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直接流失。

而就算在某些人認為高雄輝煌的年代中,外貿,法務,專利,科研……等工作機會都非常少(比現在還少),高等服務機能與對外貿易仰賴台北,高雄只能成為台北的生產基地與人力農場。

來源:維基百科

也因此,歐美「鏽帶」仰賴科研中心進行產業轉型之路,高雄走得會格外辛苦。 而半殖民政府掠奪式資本主義發展下,產業需求的基本要件,包含土地水電,過去就沒有做好長遠規劃。

這問題太大我只舉一個例子說明:灣區大量土地被國營企業污染,開發前需要除污,然而國營企業有些拍拍屁股走人(中油),有些直接倒閉清算 (硫酸錏),外部成本相當於直接轉嫁給高雄市,高層(包含國家共犯結構)開開心心在台北數錢,甚至倒閉公司的土地利益都是讓台北的銀行團接收,土地價格上漲了才又想來分一杯羹,極為可惡。

而例如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延宕,60期或其他土地拖延開發,很多都是土地除污問題,這象徵長期外部成本下半殖民政府禍留高雄的執政方向。

因此當高雄面臨到歐美國家在二十世紀中陸續出現的工業成本上升,工廠關閉出走,缺乏提升技術與利潤動機時,不免同樣面臨後工業城市轉型問題,而產生失業,經濟蕭條,大批工業與港區土地閒置。

但這些先進國家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其一當然就是先前提到利用現有或新設科研核心,在舊工業基礎上進行產業轉型,並利用舊產業釋出的大量土地,吸納閒置勞動力,進行再開發。

曼徹斯特媒體城。維基百科

以曼徹斯特來說, 就利用舊有索爾福德碼頭地區興建英國媒體城,以曼徹斯特大學為核心,建立聯盟投入化工,航空,機電等產業研發,同時市府當局也積極重視城市文化資本,建立城市品牌, 如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帝國戰爭博物館,雖不能說是地方政績,但每年都可吸引大量觀光客,使得曼徹斯特超越人口更多的伯明罕,成為英國在倫敦之外最有國際知名度的城市。

同樣的,魯爾區再開發等案例,也都是知名舊工業地帶轉型案例,其特徵還包括 地方與中央政府的策略合作,國家級研發核心的移入等等。這類型舊有工業港市,近年也都紛紛重視到舊港區的價值,例如漢堡海港城,橫濱MM21(橫濱港外來21),都是很有名的開發例子。

高雄港土地開發公司,其實部分就是抄MM21的開發模式,以下簡單說明:橫濱港區過去有很大一部分是三菱造船廠的土地,但在日本造船業競爭力下降,造船廠倒閉後,這裏的地主就開始想要再開發土地。

橫濱港外來21。維基百科

因此由公私部門合作成立MM21開發公司,來協調大家要做什麼。 簡單說政府就幫忙蓋道路,捷運(地鐵港未來線),整建地盤。 MM21公司訂立Master plan,規範大概每塊地要幹什麼,然後媒合地主招商。

所以從1988年來,橫濱港MM21地區陸續完成國際展覽館,Landmark tower,Queens square(飯店,商辦,購物中心,音樂廳,地鐵站複合開發),Cosmos world,日本丸 博物館,整備赤煉瓦倉庫等…也蓋了一定量的住宅,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空地還在開發。

這就和亞洲新灣區的規劃以及土地開發公司的成立基本上是一樣的,要說的話,就是新灣區土開公司成立太晚,中央(某方面來說是大地主)也太晚開始投入合作。

為什麼要蓋這些東西?很簡單,補完我一開始說的兩點:

1. 補完高雄缺乏的高級中地機能

最基本的包含會展,國際交通(郵輪港),或許更重要的是集中移入高教與科研機能 (現在只看到一個體感經濟研發基地),未來還要發展支援產業與金融機能。

其實目前高雄一些一流的專利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都在灣區了(但規模不大)。如果你去看GaWC的國際城市排名,高雄勉強進榜被列為自足型(台灣唯二進榜城市, 台北是alpha-),這個排名重視的不是城市規模,不是GDP,而是國際連結和國際公司的高級服務業供應。

高雄市台灣唯二有先天條件與基礎成為國際都市的門戶城市, 加強發展航運,水路客運,會展與商務型觀光,並發展基礎的高等服務產業,使重要機能不要依靠台北(例如高雄在地沒有廣告,音樂製作產業鏈,這對文創發展不利,而許多公司法務會計等機能均要仰賴台北,對就業市場廣度與薪資也不利),才能打下戰後被半殖民數十年一直缺乏的基礎。

2. 帶動後工業城市轉型

當然這不是一個區域可以完成,但高雄長期作為一個靠海起家,靠海吃飯的城市,後來市民卻被隔離在港外,港口和土地被污染,這也是很多工業港市的常態。當市中心的工業與碼頭機能消失了,重新開發舊港區,重建海洋,城市與人的關係,這是修復城市核心的第一步。

另外,高雄在上世紀末的發展中,尚有大公路主義下,城市蔓延嚴重,人行機能不佳,商業機能分散的問題,使城市鬆散缺乏活力,把未來投資重新引進現有建成區旁的水岸, 並同時重視大眾運輸機能,限制私有運具,這會使高雄舊市區更有活力,除了促進零售商業復興,同時是可以增加人與人交流,製造創意城市的發展機會的(可見Richard Florida等人論述)。

高雄的水岸特色與腹地大小,絕對是台灣獨一無二(就不要跟我說什麼基隆港甚至台中、安平了),當初駁二在沒拿中央一毛錢(華山等五大文創園區可是拿中央很多補助) 情況下成為全國最知名園區之一,場地氛圍的特殊性佔了相當一部分。未來港口水域依不同特性可以再做不同規劃,絕對是可以變出很多新玩意來。

不然你去看新加坡,香港,釜山最潮的地方在哪裡? 港口城市就一定是靠近水岸! 寫了這麼多,最後回答新灣區能不能發展起來?答案是:我不知道。

但是高雄要再起,相當一部分就靠新灣區。市府與中央要投資,合理的選擇也只有灣區。依照世界工業城市轉型成功案例,灣區的確具潛力。過去十年來,只有現在的政治氣氛讓人看到政府對灣區是友善的。當然現有的發展還不到開花結果,頂多是種子丟下去剛發芽長出幾片葉子。 以上我寫的那些就當作參考,我不會叫人去投資。

延伸閱讀:
台灣為什麼國力不強?因為沒意識到自己是已開發國家,還沒斷奶到處找「借鏡」
打破經濟起飛、十大建設神話,一個八年級生的告白:父執輩心中的蔣經國信仰,讓台灣遲遲無法走向建國
【小國中的王者】台北無法成為新加坡!柯文哲立新志向:荷蘭才是台北最好的老師
90 後的年輕一代如何生存?人類文明史說明,服務業停止創新才讓台灣變低薪島
好想贏韓國?從娛樂、科技業到運動比賽,這群腐敗的老屁股讓台灣早被南韓打趴

(本文經原作者claudius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