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你知道嗎?建築產業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排碳大戶,現今的建築產業就消耗了全球 36% 的能源、產生 38% 的碳排量。因此,透過建築「生命週期評估」找到高碳排環節相當重要,除了計算出營運過程能源相關的碳排放——「營運碳」,還要揪出經常被忽略的「隱含碳」,才能有效管理碳排量。

一起來看,「隱含碳」是什麼吧!(責任編輯:游絨絨)

文 / 林盈秀

截至 2021 年 11 月初,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宣布推動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然而,要達成這目標,實際上仍存在許多的挑戰——現今的建築產業就消耗了全球 36% 的能源、產生 38% 的碳排量、消耗 50% 的材料與資源。預計到 2060 年,該產業的碳足跡將再成長 1 倍。因此,如何透過「生命週期評估」找到高碳排的環節、進而擬定應對策略顯得格外重要。

建築生命週期評估:揪出那些被忽略的「隱含碳」

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指的是:產品或服務從原料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各項投入與產出對環境的潛在衝擊的評估。以建築物為對象,並聚焦在環境衝擊之中的碳排放,可以發現,在生命週期之中,除了營運過程能源相關的碳排放(簡稱「營運碳」)之外,還包含剩餘生命週期內所產生的碳排放,稱為「隱含碳」(Embodied carbon)

比起營運碳,隱含碳經常被忽略。

建築生命週期碳評估。圖片來源:Asia Pacific Embodied Carbon Primer

根據《亞太區隱含碳入門》(Asia Pacific Embodied Carbon Primer),建築物的隱含碳約占全球能源相關碳排量的 11%,且占建築業排放量的 28%。更令人擔憂的是,從現在到 2050 年,在建築物開始使用前產生的碳排放,也就是新建築在建材的原料、運輸、製造階段,到建造過程的運輸和施工過程,前期碳排(Upfromt carbon)將占新建築一半的碳足跡,可能因此消耗全球很大一部分的碳預算。

一個中型住宅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碳比例。圖片來源: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

不盤查就無法管理碳排量

儘管隱含碳的占比如此之高,但依照國際知名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推估,對建築物的產品生命週期所產生的碳足跡加以量化的專案,目前全球只有不到 1%。

同時,在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 26)時發布一項針對顧問工程師協會(Association of Consultancy and Engineering)成員的調查顯示:只有 19% 的大型顧問公司和 21% 的中小企業在他們的建築設計中完整計算隱含碳和總碳足跡。可以據此推論,約有八成的建築專案缺乏前期碳排資訊,所以業主即使有心,也很難取得建築總碳足跡資訊、進一步做建築生命週期的減碳管理。

為了驅動建築產業鏈盤查生命週期的碳足跡,歐洲國家已經開始推動相關政策,以發展相關的工具與資訊揭露方式。

建築活動產生 38% 的碳排量且消耗50%的材料與資源。圖片來源:Damian Bakarcic (CC BY-NC-SA 2.0)

以一致的方法學,提升生命週期影響的透明度

2012 年,荷蘭在《建築規範》(Bouwbesluit 2012)第 5.9 條中,要求樓地板面積大於 100 平方公尺的新建住宅和商辦大樓在申請建築許可時,需基於生命週期計算 11 種不同的環境指標(例如對酸雨、水資源、臭氧層破壞等),並揭露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和所消耗的原料及化石燃料。這些估算值來自於「國家環境資料庫」(National Environmental Database),並於後續使用統一的方式學來評估建築和土木工程生命週期的環境績效,這項政策也在 2013 年年初成為強制性規定。

2021 年 11 月 29 日,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也與 48 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表「第三版國際成本管理標準」(International Cost Management Standard, 3rd Edition),成為全球第一個評估建築生命週期碳的通用標準。

此外,環境產品聲明(EDP)需經由第三方驗證,可揭露單一產品或一組產品,其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產生的各類影響。例如,在芬蘭,環境產品聲明由芬蘭建築資訊基金會(RTS)發布,揭露在其公開的資料庫中。透過一致的標準來揭露產品的環境影響,環境產品聲明可以確保相同的資訊在不同的市場上可以被互相比較。

台灣建築碳足跡的下個關鍵:市場教育與資訊整合

與國際趨勢相似,比起相對普及的「綠建築」概念,目前台灣的「建築碳揭露」風氣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1999 年,台灣就發布了亞洲第一個綠建築標章(EEWH)。在標章發出的第三年,就有超過百件建築取得此標章,至今甚至已累計上萬個案件。

可惜的是,EEWH雖然以九大指標評估綠建築性能,但對於碳足跡揭露尚未有具體標準。反觀 2013 年成立的低碳建築聯盟(LCBA),是全台第一個民間推動碳足跡認證制度的組織,雖嘗試以生命週期的概念推廣建築碳足跡認證,但自 2015 年發出第一張認證至今,目前只有近 50 件建築取得此認證。

低碳建築聯盟是全台第一個民間推動碳足跡認證制度的組織,圖為建築生命週期碳足跡盤查成果。圖片來源:低碳建築聯盟

因此,台灣仍需提升建築產業鏈從業人員對建築碳足跡的意識,亦可思考於 EEWH 中評分標準或從其他政策中,納入建築物碳揭露的機制的可能性,以因應國際碳足跡揭露制度的趨勢,並提高資訊的相容性。

可以想像,隨著降低營運碳的趨勢發展,要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隱含碳的重要性將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透明化建築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將可驅動整體產業鏈——從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營造商到建材商,調整其碳排量量較大的「熱點」,也能讓投資者與業主更正確地選擇建築設計與相關產品,達到降低建築碳排量的最大效益。

推薦閱讀

7 成人口集中都市,如何確保生活品質?國際能源署建言:用 6 個施政方向來推動智慧減碳

【智慧科技新想像】24小時監控漏水、幫你找車位、一秒算熱量,你還想到什麼新命題?

【繪製空污地圖以對症下藥】智慧城市的新幫手:讓電動車與交通錐偵測空污分佈

(本文經作者 低碳生活部落格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 揪出高達28%被忽略的「隱含碳」〉。首圖來源:piqs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