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拜登旁的副總統、國務卿都陸續確診。為何美國每日確診高達 7 萬,從政界到民間,已決定不再讓 COVID 控制大家的生活。除了疫苗之外,是什麼「機制」讓美國不再緊張兮兮?(責任編輯:陳怡君)

「旅行支出」直接反映病毒讓人行動受限的程度

根據美國旅遊資訊網站 U.S.TRAVEL Association 統計,3 月美國人的旅行支出(商務/旅遊)為 950 億美元,比 2019 年(疫情大流行前)同期水準低了 5%,今年 1 月,全美旅行支出比 2019 年同期則是少了 12%。「旅行支出」直接反映病毒讓人行動受限的程度,上述短短三個月內的數字變化,代表了美國旅行人口顯著回升,也就是儘管當下全美每日仍有近 7 萬人確診,6 百餘人因染疫死亡,病毒對常人活動的影響已大幅降低。

2022 年到訪紐約的遊客比去年增長了 70%

另外,3 月底,美國旅遊促銷機構 NYC & Co. 也發布了最新預測,估計 2022 年到訪紐約的遊客,全年將達 5640 萬人(其中 800 萬為國際旅客),等同比去年增長了 70%,幾乎回到病毒大流行前的八成左右。一場 COVID-19 摧毀了紐約許多大、小旅行業者,到今天還有 115 家飯店處於歇業狀態,原本 30 萬的旅遊就業人數,也一路下滑到 20 萬人。NYC & Co 的數據,對紐約旅遊業者來說當然是好消息。

現階段美國確實屬於「與病毒共存」狀態,但真的安全嗎?

從 U.S.TRAVEL Association 和 NYC & Co. 的調查可以看出,現階段美國確實屬於「與病毒共存」狀態,是否代表美國已經很「安全」?卻又未必。尤其前不久美國副總統哈里斯病毒檢測出現陽性,一干官員、媒體無不為之人仰馬翻,4 月初,美國國會議長裴洛西也染疫,總統拜登在白宮進行一法案簽署儀式時,裴洛西就站在他一旁,事後也讓白宮官員一陣緊張,馬上為拜登檢測,所幸是陰性。但大家都有心理準備,「病毒肯定會愈來愈接近這位 79 歲的總統」,只是這段時間,白宮除了曾取消拜登預定出席的官式飯局,並沒有刻意減少他原有公開活動。(最新消息是,國務卿也證實染疫)。

站在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立場,COVID 無論是染疫、重病還是死亡,風險都還不到讓人可以無視的地步,但美國從政界到民間,顯然已決定不再讓 COVID 控制大家的生活。

是什麼「機制」讓美國不再緊張兮兮?

問題是,一來病毒威脅仍在,二來,並非美國人都不怕死,那麼除了疫苗之外,是什麼「機制」讓美國不再緊張兮兮?

回顧這場疫情在美國一路以來的變化,首先,2020 年中,全美成為全球疫情重災區,各大城市相繼運轉停擺,基於對病毒傷害的不確定性,美國很快否決了「群體免(染)疫」這條路,而是寄望加速開發疫苗,以抵禦病毒侵襲和傳播,當年底,首支疫苗施打,大家才鬆一口氣。但急忙上陣的疫苗防護力有限,所以官方不只希望全民(成年)施打,還要每個人都打兩劑,且說疫苗覆蓋率達 70%,社會就可以恢復正常。

疫苗覆蓋率達標,但效果不彰

結果,當紐約疫苗覆蓋率幾乎達標,卻效果不彰,其他州陸續跟上,病毒還是繼續傳播,包括輝瑞、莫德納再又鼓勵民眾追加第三針,染疫曲線到 2021 年中一度降緩,國慶日當天,拜登依約宣布美國回歸常態。然後,很快地變種病毒 Delta 又襲捲而來,CDC 於是直接降低疫苗施打年齡至 5 歲以上兒童(且一開始就建議施打兩劑),以迎接當年 9 月全美公立學校正式復工,還沒等到聖誕節,病毒再變種為 Omicron,並在校園大爆發,學校不關,但確診學生、老師都得在家隔離七天,只是「漏網之魚」數不勝數。

至此,最初所謂「疫苗是唯一解方」、「打兩劑防護力有九成以上」、「疫苗覆蓋率七成,生活就回歸正常」等等預測,不能說失準,現實上,相當大程度則被打了折扣。美國直到今天,甚至還得為總統可能染疫提心吊膽。

美國面對病毒,心態已和兩年前大為不同

但很明顯地,美國面對病毒,心態已和兩年前大為不同。首先,經過兩年「洗禮」,多數人對病毒的認識已非一無所悉,再者,長期防疫反讓人身心俱疲,許多人寧可迎面風險(更何況疫苗確實有其效用)也不再走回頭路,最重要的是,幾乎再沒有人天天緊盯電視上的疫情新聞,因為全美已然大規模染疫,愈來愈多人對染疫症狀的理解和因應,多改為直接透過身邊親友得知,又或者自己就是「過來人」。

就「疫情數字」面,風險的確還在,若以個人周遭案例為據,病毒似乎又顯得「不那麼可怕」,因為絕大多數親友的染疫症狀縱然輕重不一,距離最初人們關於它和死亡之間的想像,則還是有相當距離。但你卻不能說當下美國人太「阿Q」或太大意,因為過去兩年隔離生活和疫情知識並非白混,到今天,誰沒有基本的防疫常識(如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社交、甚至戒掉公共場所摸口鼻習慣),那麼又為什麼需要繼續讓自己陷在疫情的焦慮中。

美國或許不是「防疫」模範生,但後期他們面對病毒的心態調整,包括對病毒「戒慎而不恐懼」,尤其不歧視染疫者,還是有其參考價值。

推薦閱讀

沒有確診也不代表身心健康──疫情世代的我們要怎麼度過「長期」對染疫的恐懼

【大仁哥出面,告訴你別太驚慌】台灣疫情很嚴重?比比看各國才知道,我們仍是防疫模範生

未染疫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公衛學者呼籲留意,你是否在這兩年出現生、心理等「長新冠」症狀!

更多上報好文

【開女權倒車】美國墮胎權如果被廢 勢將衝擊同性婚和其他自由

「金髮碧眼」的烏克蘭難民被殺讓西方人哀傷 歐洲各國言詞作為凸顯中東難民遭受差別待遇

蔡明芳專欄:信評AA+、GDP超越韓國 台灣經濟結構變了

(本文經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李濠仲專欄:病毒越來越接近這79歲的總統──美國面對疫情的心態值得台灣參考〉,首圖來源: cottonb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