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感染 COVID-19 的後遺症,有心悸、疲倦、暈眩等症狀,稱作「長新冠」症狀,將會維持 2 個月影響患者生活起居。根據調查發現,即使沒有感染新冠肺炎,有許多人有出現了與長新冠相同的生、心理症狀!(責任編輯:陳怡君)
感染新冠病毒後,不少人會出現心悸、疲倦、暈眩等後遺症,且維持超過 2 個月並影響日常生活的相關症狀,被稱之為「長新冠」(Long COVID),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林庭瑀博士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中表示,以往我們都會以為只有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才有長新冠的症狀,但經過這兩年疫情,調查中也發現有些非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在生理及心理上也出現同樣症狀。
無論感染與否,皆出現生理、心理症狀
因此這些研究從原本只探討感染者的長新冠症狀,進而開始比較感染者及非感染者在心理、生理上的長新冠症狀,林庭瑀指出,英國研究調查在 11 到 17 歲學童中,發現非確診者有 1 半出現長新冠症狀,確診者則是高達 6 成出現症狀,且過 44% 確診兒童有 2 種以上症狀,且好發症狀為發冷、疲勞、呼吸急促、失去嗅覺、胸痛、注意力不集中、眩暈及全身肌肉痠痛等。(如下圖)

英國研究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另外,丹麥也發表一篇研究,針對去年(2021年)1 至 7 月,15 到 18 歲確診兒童進行後續症狀監測,結果顯示出現至少一種長新冠症狀的確診兒童,是非確診兒童 1.22 倍,其好發症狀與英國研究類似,包含呼吸困難、咳嗽、喉嚨痛與胸痛等,不過研究也發現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症狀也出現了明顯改善。(如下圖)

丹麥研究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年老族群長新冠症狀,比兒童更嚴重
非確診兒童的長新冠症狀也必須多加留意,林庭瑀表示,在丹麥 PedsQL 生活品質問卷調查中,針對身體、心理、社會與教育方面,發現非確診兒童在四個指標(身體、情緒、社會、教育)的自評分數反而小於確診兒童,顯示因長期擔憂受到感染及長期封鎖等限制措施,造成心理疾病與失眠相關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使生活品質下降。

丹麥 PedsQL 生活品質問卷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除了兒童、青少年,美國也針對 65 歲以上長者進行長新冠症狀研究,不僅約有 32% 的確診長者於 21 天後仍有 1 種以上相關症狀,且大多較嚴重,包含呼吸衰竭、高血壓、腎損傷、凝血功能異常、失智症等,林庭瑀表示,因此長者染疫康復後,要密切關注感染後長期症狀對健康的影響。(如圖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不能像歐美國家與病毒共存的原因之一,就包括兒童、青少年若沒接種疫苗,即便未染疫卻也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陳秀熙強調,「這是無法估計的健康損失」,以及年老或脆弱族群,若疫苗施打率沒辦法達到 90% 以上,也容易出現較為嚴重的長新冠症狀,「這就是為何現階段無法超越重症清零的界限點,而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高疫情流行期。」陳秀熙說。

美國針對長者新冠症狀調查結果。(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推薦閱讀
【讓我的瑞士家人全中的 Omicron!】這次的新冠變異株能讓我們得到集體免疫力嗎?
【台灣需要的解封條件是什麼?】丹麥二月解封後,部長說「丹麥很好!不會重啟防疫管制」
太早太晚睡對心血管健康都不好!英國長達6年研究發現,在這2個時間點入睡最好
(本文經合作夥伴 健康醫療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沒確診也有新冠後遺症? 專家呼籲留意「長新冠」〉。首圖來源:x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