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至今拒絕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軍事行動,不但重申雙邊關係的穩固,也排除制裁俄國。但俄烏戰爭對中東歐國家而言,是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中國親俄的態度,使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看法發生實質的改變。不過專家指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緊張關係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就已浮現。(責任編輯:游絨絨)

對中東歐國家而言,烏俄戰爭事關國家安危,但北京中立甚至親俄的態度使得這些國家相當心寒。加上先前一帶一路倡議成效不佳,學者分析,中國形象受損,雙方關係實質改變,再也回不去了。

歐盟昨天批准 1.3 億歐元(約新台幣 40.3 億元)資金協助遭中國「歧視性」打壓的立陶宛企業;先前歐盟已針對中國違反國際經貿規範不當杯葛立陶宛,告上世界貿易組織(WTO)。歐洲媒體分析,中國在烏俄戰爭中的立場是壓垮與中東歐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原本已出現裂痕的關係加速惡化。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 19 到 21 日率團出訪中東歐 8 國,此舉被歐洲媒體認為是要減少中國在這地區的損失,但專家向歐洲新聞台(Euronews)表示,可能為時已晚。

霍玉珍這趟行程表面上是為了強化中國與歐洲聯盟(EU)成員國的合作,但歐洲媒體還是聚焦中國在烏俄戰爭中的立場。中國至今拒絕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軍事行動,不但重申雙邊關係的穩固,也排除制裁俄國。

根據美國情報,莫斯科曾向北京尋求軍事與經濟協助,西方國家因此出面警告北京勿輕舉妄動。

4 月初,歐盟與中國以視訊方式舉行第 23 次雙邊峰會,中國本想照原先議程討論雙邊關係與氣候變遷,卻因烏克蘭戰事未能如願。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會議中強調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有特殊責任」。中國對俄羅斯開戰的全力支持,「將導致中國在歐洲的聲望嚴重受損」。

然而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馬曉月(Mareike Ohlberg)告訴歐洲新聞台,中國形象早已黯淡。

馬曉月說:「中國站邊俄羅斯並歸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事實,對中歐與東歐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中國政府似乎不明白,或不願明白,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被該區大部分國家視為生死存亡的問題。」

她認為,中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只會繼續惡化,「除非中國下定決心改變俄烏戰爭的立場,否則中國長期來看不太可能彌補失去的信任」。

中國近幾年來在中東歐推動一帶一路,影響歐盟內部政治。部分成員國以投資換取減少在部分議題上對中國的抨擊,例如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就阻擋了歐盟對於香港議題的聲明。

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緊張關係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就已浮現。匈牙利考文紐斯大學(Corvinus University)中國專家馬圖拉(Tamás Matura)說,許多 16+1 合作機制的國家都批評一帶一路不僅沒有實質經濟效益,且曠日費時。

他表示,中國在 COVID-19(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以及西方和亞洲間冷戰中的角色,「使得中東歐對中國的看法發生實質的改變」,並決定轉向傳統夥伴歐盟和美國。立陶宛和捷克等已與北京保持距離;目前唯一不變的只剩匈牙利

立陶宛率先脫離 17+1 合作機制,隨後更以「台灣」之名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代表處,導致中國極度惱火,向立陶宛施壓。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袖峰會始於 2012 年,每年舉行一次。這是北京與中東歐 17 國領袖會晤的機制,又稱 17+1 合作。

這個機制原稱 16+1 合作,2019 年 4 月希臘加入後改稱 17+1 合作機制,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等國以東的中東歐 17 國,除了這 4 國以外,還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希臘、拉脫維亞、立陶宛、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立陶宛 2021 年 5 月退出後,又變成 16+1 合作。

國際關係研究院(IFRI)亞洲中心主任尼可拉(Francoise Nicolas)在與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24 日的專訪中表示,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曖昧態度與對普丁檯面下的支持,使形象大受衝擊,已遠超貿易層面。「一帶一路不僅是基礎建設,更是政治影響力。從此以往,中國在部分國家眼中,已不再具吸引力了。

你關心的國際議題都有「書」可循!加入 CO 全新閱讀社團 HOOZBOOK CLUB,與你分享全球好書資訊

推薦閱讀

【逾 40 國成為烏克蘭後盾】烏國要長期與俄作戰也不怕,美軍官:他們肯定有機會打贏

俄烏戰爭燒到中歐鐵路──中共「一帶一路」的全球戰略恐瓦解?

台灣能學烏克蘭打網路戰嗎?95% 數據都由 1 方法傳輸,台灣專家坦承:我們很脆弱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中國挺俄形象大損 學者:與東歐裂痕難修復〉,首圖來源: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