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艾思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minanfotos @Needpix.com。)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網路一篇文章〈為何這世界上女工程師那麼少?〉,從一個女工程師的視角,回望自己母親對電器的挫折、大學實驗課女學生的放棄自學等經驗,探討女性與理工之間的距離,以及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篇從女性觀點出發的文章,點出女性需付出許多努力跨越社會的性別期待;但這個現象對擅長理工的男性而言,居然也會是一種損失;男性網友艾思就跟我們分享他看完這篇文後,身為單身理工宅的感觸。(責任編輯:連柏翰)

作者艾思提到自己找不到能相聊理工話題的女性,這可能是由於社會安排女性不擅長理工。圖片來源:minanfotos @Needpix.com
文/艾思
大概去年這個時候,我開始比較認真玩交友軟體,但是沒多久我就把它擱在一旁了。倒不是因為軟體上面男多女少、注重外貌什麼的,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早就成為一種日常;最令我在意的是無論用哪一支軟體、無論滑過多少檔案,每個人的興趣欄十有八九是寫健身、旅遊、美食,第二常見的是寫電影和唱歌,沒了。
當然這只是個人檔案上的資料,並不一定代表什麼,還是以實際交往為準。但是聊過幾個人以後,我發現很難把對話推展到我感興趣的方向,只能在很表層的話題上打轉。也許這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我不會聊天,可能是對方不想跟我聊天,或者是人家對我感興趣的話題不感興趣。
後來我就把軟體擱著,回去看書、看 YouTube,不曉得經過多久,就把它們刪了。
我很難找到一個能夠陪我盡情說話的伴侶
我沒有要貶低健身、旅遊、美食、電影和唱歌,它們都是很棒的活動、有很豐富的內涵,只不過剛好我對別的領域更感興趣。偶然跟朋友或同事聊到交友軟體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在軟體上面看到的東西非常單一和扁平,也才理解到為什麼沒過多久我就不自覺地擱下它們。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我可能很難找到一個能夠陪我盡情說話的伴侶了。我相信我可以找到一個社經地位跟我相當的對象,我相信我可以找到一個願意包容我諸多缺點的對象,我相信我可以找到一個父母家人都喜歡的對象;但我可能沒辦法跟他分享相對論的偉大與神奇,我可能沒辦法跟他分享量子力學如何為人類打開了一個全新又無限的宇宙,我可能沒辦法跟他談論生命存在的意義,談科學算不算知識的典範,談物理與佛學如何構成我的精神核心,談我如何看待兩者相衝和相應。
當這些預感在我心頭浮現的時候,我真的感覺特別孤獨。
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因果最終會報應在自己身上
今天讀到〈為何這世界上女工程師那麼少?〉讓我很有共鳴,作者在為女性闡述一個寬廣而多樣的世界。我認為越是在以腦力為主流經濟活動的時代,越是女性的黃金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中女性和男性的先天差距越小,女性越有機會探索更寬廣多樣的領域。
我並不是要鼓吹理工王道的思想,每一門學問都有它的價值與魅力。我想強調的是女性完全可以研讀理科與工程,這些學門不是男性的專利。
真正讓我感到遺憾的不是作為一名理工宅很難找到互相理解的伴侶,而是這個世界上有將近一半的人類,從小就被莫名其妙的文化洗腦與心理暗示說他們不適合研讀理工。這些人隱隱約約就在這樣的社會安排下失去探索理工的機會和樂趣,而且還以為是自己天生有缺陷。
和所有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一樣,因果最終會報應在自己身上。在文化傳統的簇擁下男性雖然佔盡理工領域的先機,卻也導致自身所知所學和女性大幅脫鉤,形成兩性相互理解的屏障。
更悲慘的是如同作者所述、社會上充斥著「女生只要等待、男生就會來幫忙」的扭曲風氣,還有許多跟作者母親一樣的女性,儘管很優秀、卻不自覺地在一些地方自我設限;這些從小就養成的、以「靠別人為自己付出」當作人生目標與真理的畸形觀念,不就是時下眾多兩性爭議的根源?父權主宰的世界裡誰又賺到、誰又吃虧?
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會導致正確的結果,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戴季全社長專訪】站在科技與傳統的交界處,鄭運鵬如何解決代議民主與網路政治的巨大衝突?
理工人邏輯能力比文組強?給愛戰文組的鄉民:其實你們連該戰什麼都不知道
【年輕人不婚,竟是爸媽的錯?】親子衝突越高,子女就越想婚!想增加婚育率得先從「男生」下手
(本文經原作者 艾思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minanfotos @Needpi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