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美國《競爭法案》包含提供 520 億美元的晶片生產補貼,將補貼給本土半導體廠。然而,這樣在地化半導體的政策,被張忠謀點出最致命的缺點。(責任編輯:連柏翰)
美國推動半導體在地製造,不過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在美設廠會是昂貴,他以台積電經驗為例,同樣產品比台灣廠成本貴上 5 成,美國半導體製造人力短缺,將難與世界競爭。
張忠謀:美國製造半導體成本高,難在世界競爭
張忠謀日前參加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 podcast 節目,除回顧他從事半導體產業及創辦台積電的過程,並針對美國積極推動半導體在地製造提出他的看法。
張忠謀認為,在 50、60 年代及 70 年代初期,美國製造業確實很強盛,因為有製造人才,但是之後美國轉向高獲利的設計業及金融業。
台積電 1997 年於美國奧勒岡州設廠,張忠謀以該廠為例,奧勒岡廠經過營運效能改善可以獲利,但同樣的產品,奧勒岡廠的成本比起台灣廠高出 50%,因此並沒有擴大規模。
張忠謀強調,美國擁有最佳的設計能力,但在製造方面,單位成本高,恐難以在世界市場競爭。
對於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 5 奈米晶圓廠,張忠謀說,這是在美國政府敦促下所做的,他已經退休,亞利桑那州建廠是台積電現任董事長劉德音做的決定。
針對地緣政治影響,張忠謀說,台積電還是希望能供應給所有客戶,不過因為美國禁令影響,台積電已停止供貨華為超過 1 年。他表示,最好的時間已經過了,只希望不會變得更糟。
他進一步認為,美國因應兩岸地緣政治風險,鼓勵晶片業者在地生產,但台海沒發生戰爭,在美國生產晶片是增加成本,形同浪費。
他也提到,萬一兩岸發生戰爭,美國恐怕不只要擔心晶片的問題。
張忠謀早年工作經歷
不僅談及美國製造,張忠謀也暢談自己早年工作經歷,1955 年加入希凡尼亞,開啟他超過 60 年的半導體生涯,1958 年轉任德州儀器,1961 年獲德州儀器栽培,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1964 年獲頒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服務 25 年,最高職務為總公司集團副總裁,主掌全球半導體事業。1984 年任職美國通用器材總裁。他在 1985 年離開通用器材後,應當時工研院董事長徐賢修邀請,來台接掌工研院院長。1987 年創辦台積電,開創晶圓代工經營模式。
推薦閱讀
華府智庫認證「台積電地位難取代!」台灣學者點出:工程師拿什麼來換
當「台灣國安」與「護國神山業績」相衝突,你會選哪個?台積電董事長向政府喊話了
台積電搶得到美國的 520 億補貼嗎?專家警告:不要拿不到又幫敵手訓練人才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張忠謀:美國半導體製造成本高 難與世界競爭〉。首圖來源: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