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此時(3 月),由於春雨量減少,台灣面臨了嚴重乾旱。

根據 2021 年水利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年降雨量約 915 億噸,但由於地形陡峭,其中 60% 回流入海,22% 蒸發掉,可使用的水資源僅剩 18%。但由於極端氣候加劇,未來的降雨量可能越來越少,可想見旱災會越來越頻繁,恐演變成 3 至 5 年一大旱的現象。一個聰明的國家除了節約用水,如何善用水資源也是一大重點。

奧地利的維也納市政府為了因應未來的人口成長,已經開始從長計議要如何善用水資源,並還透過水資源,發展再生能源。

維也納「Wiener Wasser 2050」策略計畫

3 月 22 日是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在這天,維也納公布了未來 30 年的水資源策略「Wiener Wasser 2050」,從長遠的角度確保城市擁有充足的水資源。根據人口預測,到 2050 年,維也納的人口將從 190 萬增加到 220 萬,預計總用水量將增加 15% 左右。

從 19 世紀開始,維也納的供水過程就已經達到氣候中和(climate-neutral)

自 1873 年以來,維也納的城市用水就是從阿爾卑斯山通過水管直接導入城市,這些水管利用高山和城市之間的自然高度落差,透過重力將水源帶到維也納民眾的家中。

這意味著在維也納,這 100 多年來飲用自來水不會像喝瓶裝水那樣產生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不斷流動的水也是發展再生能源的絕佳機會。

事實上,這座城市已經從飲用水發電廠產生了足夠的能源來為整個維也納新城地區(Wiener Neustadt district)供電。此外,自 2020 年以來,Unterlaa(位於維也納第 10 區)水箱上的太陽能光伏系統已為大約 600 戶維也納家庭提供綠色電力。

此策略計畫不僅不會影響當前的供水政策,重點是放在更新技術系統、開發新的泉水來源,新增 2 個儲水裝置與 3 條新管線,在水箱上建造更多太陽能光伏系統,擴展可再生能源。

除了飲水、擴大能源,貼心的政府還替民眾思考好如何「避暑」。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愈加頻繁的熱浪,從 2008 年,維也納歐洲足球錦標賽就啟用了移動飲水機,之後每年 4 到 9 月這個 3 公尺高的飲水機就會出現在市內,提供民眾乾淨的飲用水,2020 年維也納市民將它命名為「Brunnhilde」。在 6 到 9 月期間,市民們也會看到「Sommerspritzer」出現在街頭,提供噴霧陣雨,幫助民眾消暑。在「Wiener Wasser 2050」策略計畫下,也將會擴大公共場所的飲用水供應與消暑設施。

宜居城市必須從長計議

維也納氣候委員 Jürgen Czernohorszky 說,維也納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這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維也納的水。維也納市長 Michael Ludwig 則表示 ,大約 150 年來,維也納以其優質的山泉水而聞名,高品質的水也是對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貢獻,智慧城市還包括智慧供水——這意味著「我們」要提前進行長期規劃。

那為甚麼維也納要將這個策略的時間訂到 2050 年?除了前述人口增長的這個原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有些個別計畫的實施期會花很長的時間,因為考慮到新計畫可能不符合現行法規,還需待建立新的法律框架。因此,更重要的是設定策略目標,並持續評估與調整。

從維也納的策略計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宜居城市的發展需要從長計議,以及持續確保民眾的生活品質,尤其是滿足人類的生活基本需求——水、電、瓦斯等等。而不是等到缺水缺電時,才開始想辦法。

推薦閱讀

【缺水將成台灣日常】面對水資源匱乏,每次都停灌和限水外還有別招嗎?

芬蘭連 5 年蟬聯最幸福國家——他們的孩子可獨立上學,公民能參與城市規劃

【為甚麼我們羨慕歐洲城市】知名建築事務所創意總監告訴你,設計出「軟城市」就是讓人幸福的秘密!

參考資料

themayor.euwien.gv.atkurier水利署

(圖片來源:TwitterKurier/Jeff Mangi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