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為了「人」生活得更好而產生的,因此必須「以人為本」才能提高生活品質——丹麥知名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揚.蓋爾(Jan Gehl)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會甚麼走在歐洲的街道上是一種享受;走在台北街頭,卻是一種折磨,總是要戰戰兢兢,擔心有機車突然衝出來,過馬路時還要先讓汽車過。
或是,為甚麼每天要通勤 1 個小時左右上下班,一週就是 5 個小時,一個月就是 20 個小時,將近一整天的時間,是不是很驚人?
為甚麼台灣的城市對人那麼不友善呢?
想像一下,你可以在城市輕柔的噪音中醒來,快速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自信且從容地度過一天。你會不會想住在這樣的「軟城市」?
甚麼是「軟城市」,你聽過嗎?
當你早上騎自行車經過麵包店時,聞到新鮮剛出爐的麵包,你可以臨時跳下自行車,在上班的路上為自己與同事買一份早餐。
這就是軟城市的一個例子。
軟城市具有彈性,可以適應人們日常生活中不斷改變的需求,為人們提供舒適、關懷與輕鬆的感覺。
David Sim 是著名城市規劃師, 一直專注於總體規劃框架和城市設計,也在世界各地的建築和設計學校任教。「軟城市」就是他的概念集大成。被喻為所有城市首長都應該要閱讀的一本書。

書內插畫 (來源:Gehl)
軟城市可以打造出人性化的建築和城市規劃,將人們彼此聯繫起來,並與周圍生活的方方面面聯繫起來。
如果我們想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應該使用簡單、小規模、低技術、低成本、以人為本、溫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尋求新技術來解決城市問題。
軟城市必須考慮建築環境的組織和佈局,使其更加流暢和舒適,考慮建築類型的多樣性,以確保城市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想要深入了解「軟城市」嗎?
這本書目前還沒有中文版,想看中文版請點擊連結《Soft City》,進入我們全新社群服務 HoozBook 網站,登入後,按 +1 催生本書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