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今年年初,少子化的議題再度抓住國人眼球;日前,兒福聯盟協同跨黨派立委再度呼籲行政院成立「少子化專責機關」來跨部會整合資源,共同因應家長育兒需求。
台灣出生人口在去年創下史上新低,僅 15 萬 3280 新生兒;專家且預估,備受期待的疫情寶寶沒有在疫情爆發這兩年如期出生,今年適逢華人習俗不愛的虎年,生育率恐在跌破 15萬。
然而,對於繁忙的雙薪家長而言,會因為兩年後是龍年,就卯起來生嗎?對於決定不生小孩的夫妻而言,真的只是因為追求二人世界,而不打算孕育下一代嗎?
少子化難題,糾結的恐怕並不是 12 生肖喜愛度
Yes123 求職網曾在去年四月發佈一份報告,報告指出,20 歲以上的台灣勞工裡,不想生孩子的原因中,高達 72% 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其次分別為 53% 的「覺得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36%「工作忙,怕沒有時間照顧小孩」,以及 27% 的「社會太亂,擔心小孩被傷害或學壞」、24%「覺得令人安心的保母或托育機構難尋」。
可見,沒錢、沒時間,對社會支持度感到不安,才是年輕父母選擇放棄生育的主因。
對於年輕家長而言,低薪的勞動環境,是第一桶在「想生孩子」之前,就迅速潑醒理智的冷水,這個解方需要政府引導創造高薪的就業環境來斬斷台灣的低薪循環;但第二桶冷水,恐怕就是就算家長們鼓足勇氣生下了孩子,又有多少時間可以陪伴孩子好好成長?
家長踴躍連署新增「親職假」,政策要實際才是真友善
日前,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動了新增親職假連署活動,短短幾日收到約 2 千 4 百份表態支持的聲音,從這份連署調查中可以發現對於育兒,台灣家長缺的不是疼愛孩子的心,而是希望若是生下孩子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因得到後續政策有力的支持,不必擔心陪伴孩子、回應孩童成長期需求的時間不夠用、不好用。
就來談談對家長而言,至關重要的育嬰假。
現行育嬰假,在孩子滿 3 歲前,家長可在同一公司任職滿 6 個月後,父母都可以請最多各兩年的育嬰假。但從托盟的研究發現,對於家長而言,育嬰假不好用的部份主要有兩點。
第一,在於法規鼓勵家長一次以半年為單位向雇主申請,如果一次不想請半年,則放寬以「月」為單位請假,但限定最多只能用兩次──這等於是要雙親在孩子 3 歲前就梭哈育嬰假,且雖有保障半年8成薪,但夫妻二人的話,就等於加起來家庭收入有 5 年的無薪狀態
第二,雖然保障在孩子 3 歲以前,父母都可請最多兩年的育嬰假,但卻忽略了當孩子去上幼兒園、小學後,家長也隨時會因為孩子在學校中的狀況,比如生病、或是學校適應狀況,需要法律所保障的彈性請假權益,才更便於安心處理。
而托盟所定義並倡議連署的親職假有以下 3 點元素:
- 讓家長可以於子女 0-8 歲可使用,完整涵蓋幼兒直到升上中年級前的照顧年齡;
- 縮小家長請假單位,可用「小時」、「日」,依孩子送托、入學後的需求,方便家長調度使用;
- 將育嬰假(育嬰留職停薪)、親職假合併計算,合併在這 8 年內,共用 6 個月 8 成薪的津貼給付。
讓家長便於請假,也不至於每次請假就是以半年為基本單位的「長假」,從制度支持家長不會因為育嬰而遠離職場;且增加合法假期使用的時限,因應送托孩子後的狀況,對於支持年輕、雙薪、在職場上升期的家長,也許可以把很現實的骨感日子,支撐得稍微豐滿一點。
行政院少子化專責機關什麼時候成立,成立之後包山包海之餘,要怎麼排定優先順序,是另一個對官員的大考題。但至少我們現在就知道,要處理少子化議題,不應該只是單純希望人民把孩子生出來,衝一波生育率;更重要的,也是馬上就要先著手處理的,是對於預備要生的、已經生出來的,勇敢又有愛的家長們,國家有給予育兒家長們可彈性請假的空間,陪伴孩子成長嗎?
這個會期就著手修法,在成立專責機關前,先給年輕父母們一顆定心丸,讓年輕父母不用再擔心在三年內梭哈育嬰假後,未來請假就沒招。
推薦閱讀
【人口負成長未必是壞事】先別執著少子化是台灣國安危機,「小孩國家養」是積極方向!
七、八年級生你準備好「沒有退休金」了嗎?學者:人力來不及回補,少子化難解!
少子化的現實危及了台灣科技島的招牌?大學教授:社會對新鮮人信心不足是台灣大問題!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