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10 年來首次升息,升息幅度 1 碼,是 15 年來最高。一時之間,所有的專家都在幫民眾算一年要多花多少錢付利息,會不會擠壓到固定收入的可支配所得。但換個角度想,大家對升息如此戒慎恐懼,歸根結底,不就是「錢不夠用」四個字的真相而已嗎?

央行升息,讓取得資金的成本增加,預期的效果是希望抑制通貨膨脹,甚至可能減緩房價上漲。

但央行升息並不會增加我們的收入。

如何透過政策系統性、有意識地引導,讓台灣社會的受薪階級具備增加收入的空間,才是真正核心且重要的課題。而如何讓受薪階級能夠靠努力工作,從薪水就可以或買或租、住得起一個舒適的房子,應該朝以下幾點思考:

一、把焦點放在仇富、打房,並不是正確的解答。

台灣的房價所得比長年居高不下,根據內政部公布資料,去年(2021)第三季全國房價所得比平均高達 9.24 倍,六都為 10.36,台北市則高達 15.86 倍。要能夠讓國民合理負擔得起房價,抑制房價是其中一個方法,政府打房的政策方向也是不斷在因應這個選項。

然而,政府多年來打房成效有限,顧慮無非是若出手太重造成房價崩跌,對持有房產的國民來說並不合理也難以接受。加上近幾年國際局勢變化,又吸引大量資金回台,為了保有資金的購買力與對房地產看漲的預期心理,熱錢再度湧入房市,更讓政府平抑房價的成果杯水車薪。

也就是說,政策工具只用來打房是不夠的,只有打房甚至是不對的。如何讓我們的收入增加、買得起房,才是核心課題。

二、積極引導投資資金,升級資本市場。

除了穩定物價與房價,我們更應該創造資金更好的投資範疇。政府必須以強烈的意志和執行力,創造更多具有高度投資報酬率的項目、產業和市場,並且積極引導民間資金和吸引外資,往高投資報酬率的市場移動,創造更多更高投資報酬率的資本市場與投資環境。讓房市不再成為大量資金停泊的市場,而是專注於滿足國民一般的居住需求。

在作法上有很多投資範疇都應該討論開放,積極發展。

對外,我們可以籌設主權基金,引導原本停泊在房地產的資金和政府一起擴大參與全球各國重大的投資。對內,我們可以去除各項管制,放鬆並鼓勵各種內需項目,促進讓醫療和教育產業化。

比如說,台灣的醫療和教育若開放投資,可以創造出世界級的先進醫療機構和大學,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灣,讓老師、醫生和教授,都有能夠獲取高薪的機會。另外也應該鼓勵成立私募基金,參與運輸和能源的公司化與私有化、六都的都市更新與智慧城市基礎建設等投資。

第三、政府應該擴大政府投資與支出,以創造具有高投資價值的新企業、吸引具有高附加價值工作的國際企業與創造大量高薪的職位。

首先是創造新的創投生態,有好的創投生態才會有好的新創企業,有好的新創企業才能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新工作。其次是吸引國際企業和國際人才進入台灣設置營運總部和研發中心。第三是大量投資可以創造高附加價值工作的新創企業。政府必須創造國民可以合法富有的環境,鼓勵和肯定創業致富的創業家精神。

以上三點環環相扣,每一環都能促進其他環節正向循環。台灣極有可能具備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創造未來的黃金十年。但台灣也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挑戰。我們應該務實地盤點我們和全球重大趨勢發展的距離,切實地針對挑戰提出可能的解方充分討論。

華倫巴菲特在 2009 年波克夏股東會上針對應對通膨時提出具體對策,他說對抗通膨首要和最好的事情,就是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外科醫師、最好的律師,無論貨幣價值如何變化,你都能在經濟大餅中分到一塊……其次是真正了解一家優秀的企業,投資優秀的企業最終也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央行升息對穩定物價和房價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貨幣政策不是萬能藥。政府除了適當抑制蛋價、電價、房價外,更要投入資源和專業人力,專注提升國民的購買力、生產力,創造吸引高價值企業發展的環境,增加大量高薪職位。有意識地從各方面鼓勵創業家精神,讓國內外資金投注在高投資報酬率的企業和人才身上,才是破除低薪魔咒最關鍵的事,為台灣人才的未來,注入創新的空氣。

建設強大的國家,從自己家園做起!

集氣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 ,告訴政府你的生活感受!

推薦閱讀

央行分析:「全球經濟未來面對 4 大風險!」亞洲經濟體該如何因應通膨和貨幣政策壓力?

【終身租屋還是買間房?】理財專家白話幫你從 35 歲分析到老年,但千萬別梭哈買房!

升息代表房價將變低?從台灣升息歷史看,關鍵在「升多少、連續升多久」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