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半導體是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然而在少子化、高教品質不足等原因下,科技人才愈來愈缺乏。一起來看,新竹清大、陽明交大電機學院院長,如何面對未來科技人才荒的情勢。(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魯鋼駿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今年(CO 編按:2021年) 7 月投書媒體,提出國內教育制度病灶,甚至以「損及國際競爭力、動搖國本」來形容科技人才荒情勢的嚴峻。
在美中科技戰與 COVID-19 疫情蔓延交互作用下,台灣半導體業產值近兩年大幅增加,國際地位扶搖直上,科技人才需求提升,但因少子化衝擊,導致應屆畢業生不足,科技業人才供不應求。
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人才問題卻日益嚴峻。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今年 7 月投書媒體,提出國內教育制度病灶,甚至以「損及國際競爭力、動搖國本」來形容科技人才荒情勢的嚴峻。
少子化、高教品質不足,人才失衡危機浮現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認為,政府為了鼓勵生子,提出各種獎勵金,但都沒有吸引力,人口要回升是不容易的,「能夠維持就不錯了」,因此人才逐年減少是必然趨勢,該如何培養更多人才是個重要課題。
黃能富認為,台灣的大學太多,20 年內許多學院、學校升格,觀察下來,學校品質並未真正提升,形成「學生有學位,但是沒學歷」的狀況,讓社會對這群學生信心不足。
黃能富坦言,以資訊業、科技業來說,中後段學校的畢業生進入公司,往往無法做核心的事,而周邊的工作其實大家都能做,所以很多學生是出了社會再重新學習,變成大學四年「學非所用」。
對於科技人才愈來愈缺乏的問題,黃能富指出,其實每年畢業學生人數是足夠的,問題出在於「品質不夠」,通常出了社會能被大企業選用的學生都來自排名前、中段以上的學校。
黃能富指出,台灣頂尖大學的資源、師資相對較好,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素質會較高,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學生希望能到國外深造的原因,例如美國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來自全球頂尖的師資、學生都聚集在那,彼此互相觀摩、激盪,形成正循環。
黃能富說,科技大廠往往能提供較好的薪資與福利,吸納最優質的人才,導致其他中小企業無法跟大公司「搶人」,而企業中最重要的研發部門若找不到好人才,就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最強競爭力。
黃能富表示,以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為例,若要進入公司研發部門,學生的底子要夠、訓練更要扎實,因此這些企業在挑選人才時,會以頂尖大學學生為優先考慮,「提升學生素質比增加人數來得重要」。
高科技產業需求超火熱,理工生仍年年減少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學院院長唐震寰指出,少子化問題,真正影響的是後段班學校,以台灣頂尖學校為例,每年的招生人數其實不受影響,甚至教育部還希望能增加招生名額,進而形成排擠效應,因此近年可見,愈是後段班的學校,愈是招生不易。
唐震寰表示,由於理工人才的訓練過程較為辛苦,因此理工學生逐漸減少是全球現象,台灣的大學系所愈來愈多元,較辛苦的理工科系已漸漸不是學生首選,這也是理工科系人數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唐震寰說,由於全球資通訊產品需求增加、5G 產業興起,還有車輛電子化、自駕化發展,讓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快速成長,產能增加、人才需求大增,但理工人才的整體數量卻又逐年減少,企業就需搶人才。
唐震寰指出,人們對於晶片的需求與依賴大增,但全世界有在製作晶片的國家僅台灣、中國與南韓,近年歐美國家也發現晶片製造的重要性,如美國就在 2017年宣布「電子復興計畫」(Electronics Resurgence Initiative),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提升晶片製造能力。
攜手護國神山打造學程,學用合一無縫接軌
唐震寰說,因應下世代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物聯網與寬頻通訊的前瞻技術與應用日新月異,陽交大今年成立產學創新研究學院,與相關企業積極合作,加速培育更多本土高科技產業菁英人才,以解目前「科技人才荒」的燃眉之急。
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劉建男指出,由於人才難找,許多知名大廠迫於情勢,近年放寬徵才標準,只要是頂尖大學的畢業學生,都有機會進入企業,甚至降低門檻,轉向所有國、私立大學相關系所攬才。
劉建男說,理工系所重視物理、化學等科目,但這些科目需較多時間才能打好基礎,認為政府也可以調整高中端的課綱設計,把興趣探索的時數留在高一,在高二加深、加廣基礎科學內容,分組後強化核心課程教學,讓學生從中找出對科學的興趣。
劉建男舉例,陽交大電機系與多家企業合作,建立諸如「台積電學程」、「聯發科學程」等非正式學程,不需特別申請、事先審查,學生只要修完專業課程,就可得到企業頒發的一張證書,未來可獲得企業優先安排面試與實習的機會,達到產學雙贏。
推薦閱讀
日本在九州台積電廠地廣開「半導體課程」,培育未來產業人才!台灣看得見自己也有人才荒嗎?
【人才與產業結構的再調整!台積電能讓高雄重返榮耀?】高雄人的心聲:實在悶太久了,想再燦爛一次!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科技島後繼無人困境 台灣競爭力隱憂〉,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