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全台灣房價高漲,尤其是七大都會區,從緩漲轉成急漲。政府因此祭出許多打房措施,1 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月減 13.3%,房市明顯有降溫趨勢。來看看各個專家的建議,如何改進房市稅制,才能有更健康的房市?(責任編輯:陳怡君)
近年來,台灣房價飆漲,根據房仲業者統計成交資料發現,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等七大都會區在過去近三年的漲幅約 18 到 37% 不等,而政府頻頻推出的打炒房措施也被質疑打不住房價。不過,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在政治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舉辦的房價與稅制論壇上指出,並非房價「越打越高」,若政府沒有打炒房,恐怕會漲得更多。
房價緩漲變急漲,打炒房後房市有降溫?
根據永慶房產集團的成交資料,台灣七大都會區的房價漲幅令人咋舌,觀察過去近 3 年,台北市累計漲幅為 18.6%、新北市 18.5%、桃園市 37.6%、新竹縣市47.6%、台中市 28.2%、台南市 41.3%、高雄市 37.3%,房價從過去的緩漲格局轉變為急漲。
雖然房市的漲幅與低利和資金潮有關,又再加上我國疫情相對控制穩定,以及經濟表現優異等有利因素,讓房市信心回溫,不過,熱絡房市也引發部分投機人士哄抬房價、炒炸獲利,逼得政府不得不出手打炒房,祭出包括限制不動產貸款、圍堵投機管導、檢舉炒作獎金制度的措施。
對此,葉凌棋表示,從 2021 年 12 月內政府推出五大措施打炒房後,反映 2021年 12 月交易市況的 1 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月減 13.3%,顯示市場氛圍轉趨觀望,且建築貸款餘額與購置住宅貸款餘額成長趨緩,房市有降溫趨勢。
同時,內政部拋出預售屋禁止轉售修法後,去年 12 月的預售屋轉售刊登量,也較前年同期明顯成長,這表示預售屋出現拋售潮,這些數據顯示政府積極打炒房已獲初步成效。
葉凌棋總結,政府數次的打炒房措施,降低建商囤地,使房市維持正常供給;炒房管道確實圍堵;再加上房市資訊公開透明,改變民眾對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讓不動產市場在產業面、供給面、需求面、價格面四大面向都產生正面效益,有利於自住、長期置產族群購屋,台灣離居住正義的願景更進一步。
實登 2.0 上路助打炒房政策,炒作假象得已抑制
至於這些打炒房政策之所以能獲得成效,葉凌棋認為,這些有賴「實價登錄2.0」的實施。「實價登錄 2.0」規定預售屋即時登錄打下基礎,在擁有預售屋相關資訊後,「房地合一 2.0」才能將預售屋納為課稅範圍,進行合理課稅;針對部分透過換約轉售來炒作獲利者,也能得以透過限制換約轉售和解約須申報登錄來禁止。
內政部地政司長王成機也分享,除了限制預售屋換約轉售、解約申報登錄等措施,政府的健全房市措施也已強化預售屋的稽查,針對預售屋完(熱)銷假象、製造排隊購屋人潮等炒作手法,進行裁罰。
王成機也強調,在近期中央地方聯合稽查的第 4 波查核成果中,違規建案比例較前三次稽查結果明顯下降約 2 成,總裁罰金額超過 1088 萬,足見政府打炒房政策已陸續獲得初步成果。
除了房價炒作高漲等議題外,房市稅制也是極須改進的方向,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黃耀輝教授及崔媽媽基金會呂秉怡執行長皆建議,要解決民眾買不起房、租不到房的問題,政府應推動囤房稅改革,使空屋持有成本提高。
不過,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的楊松齡院長則表示,囤房稅未必能解決囤房問題,可能反造成稅額轉嫁給房客。
另外,對於多屋族課徵囤房稅,持有房屋的誘因不見得就此消失,因此要解決囤房問題關鍵在於房地產供需。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于俊明秘書長也示警,運用稅捐手段治理房市,應注意稅費轉嫁、妨礙正常投資等副作用。
你的城市也面臨居住成本太高的問題嗎?
快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為你的城市生活打分!
推薦閱讀
【你存錢,別人買房】疫情讓儲蓄跟房地產交易升高!貧富差距擴大,政府會用「稅收工具」縮小嗎?
為什麼台灣人越來越不愛住在直轄市?直轄市人口紅利不再,六都房價漲太快,大家傾向「搬出去」!
虎年新希望,實現「居住正義」?七年級房仲作家:選舉逼近,購屋族有望七月進場撿便宜!
(本文經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七大都會區房價過去3年最高漲47%…政府打炒房五重拳「越打越高」?他反駁:不打會更高!〉,首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