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去年疫情一度讓房市買氣陷入觀望,但下半年由於經濟穩健成長、資金寬鬆、利率處在歷史低點等因素,房市迅速升溫。在疫情使得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拿房市帶來的稅收幫助弱勢族群。(責任編輯:連柏翰)

圖片來源:Diamo Laung Bobpuao
去年爆發 COVID-19 疫情,改寫全人類的生活,不只是出門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主計總處最新調查顯示,109 年台灣人生活習慣也大大改變,不只儲蓄大幅飆升、消費支出創歷年最大減幅,就連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也惡化了。
新冠疫情讓台灣儲蓄增加,消費減少
去年初,COVID-19 疫情席捲而來,台灣一度遭逢製造業斷鏈危機,服務業也因為消費信心驟降、業績慘澹。
面對未知的疫情,連工作前景都存在未知數,社會大眾人心惶惶,也因此,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 109 年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去年平均每戶家庭儲蓄為新台幣 26.5 萬元,年增 14.8%,創下 83 年以來最大增幅;凸顯面對疫情,民眾傾向手邊留有更多現金,必要時才能應急。
民眾增加儲蓄的同時,也盡量減少開支,主計總處調查顯示,去年平均每戶家庭消費支出為 81.5 萬元,年減 1.7%,則是史上最大減幅。

圖片來源:主計總處網頁

圖片來源:主計總處網頁
細看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主計總處官員說明,以「休閒、文化及教育消費」下滑 1.99 個百分點、降至 7.54%,變化較顯著,主因是去年爆發疫情,各國祭出邊境管制,原本國人休假就喜歡安排出國旅遊,去年全數泡湯,套裝旅遊的消費支出驟降所致。
而「運輸交通及通訊」消費支出占比也從 108 年的 12.22% 降至 11.75%,官員解釋,去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超乎想像,需求急遽萎縮,國際油價應聲大跌,國人得以減少油料費的支出;此外,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外出旅遊、聚會,避免群聚,多少也會降低運輸交通的支出。
新冠疫情加劇所得分配不均
除了儲蓄飆升、消費驟減,疫情也導致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更嚴峻,所得差距 6.13 倍、創下 8 年來最高。

圖片來源:主計總處網頁
主計長朱澤民坦言,疫情期間,弱勢就業族群可能面臨無薪假、減薪等情況,相對於高所得族群,往往受到較大傷害,這也符合先前專家學者提到,疫情將使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更顯著。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進一步指出,去年台灣受疫情衝擊其實不算太嚴重,6 月就步入解封,下半年也湧現報復性消費潮;不過今年疫情影響程度更甚去年,又有變種病毒的威脅,對勞動市場衝擊更大,110 年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情況恐怕不會改善。
吳大任提醒,這波疫情並未對台灣製造業產能造成影響,出口持續暢旺,金額屢創新高,製造業、高科技產業不論股東、員工都有受惠;相較之下,內需服務業有龐大的就業人口,不少人面臨失業、無薪假,經濟能力大打折扣。
疫情影響層面不同,也會使本來收入較低、弱勢就業族群,受衝擊更顯著,吳大任認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強勁,上半年房地產交易熱絡,應可挹注地方政府稅收,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應該加強紓困、振興力道,讓弱勢族群盡快走出疫情陰影。
推薦閱讀
【疫情下,能源使用足跡已悄悄改變】WFH 的隱形成本高,你想呼喚老闆「補助電費」嗎?
【鐵飯碗來了!快準備履歷搶工作吧】趕上這波國營事業退休潮,起薪最高 6 萬 3!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數據揭疫情如何改變台灣人生活 消費減儲蓄飆升、貧富差距擴大〉。首圖來源:Diamo Laung Bobpu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