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按》本文為 1 月 15 日,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於「新冠肺炎疫情與房市發展」研討會演講稿全文,從國際央行因應房市策略破題,為央行是否會以升息來因應打房,與國民溝通國際趨勢、歷史借鏡(第一篇)與台灣目前的房市體質(第二篇),本文為楊金龍最後總結。

四、本行主要以不動產貸款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因應房市風險;至於利率則用以穩定總體經濟

(一) 金融系統風險來源非僅房價泡沫一項;台灣金融體系體質穩健,安然度過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

根據「中央銀行法」,本行的經營目標為:(1)促進金融穩定;(2)健全銀行業務;(3)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即維護國內物價穩定及新台幣匯率的動態穩定);以及(4)在上述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

其中,「促進金融穩定」之工作重點,主要著眼於可能影響整體金融體系穩定之風險。然而,涉及金融穩定之風險來源,非僅房價泡沫一項;對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台灣,主要風險係來自跨境資本移動的外溢效應。根據歷史經驗,主要源自:(1)房價泡沫伴隨信用擴張(即資產價格與信用循環形成的金融循環):如美國次貸危機即為顯例;(2)銀行擠兌:如台北十信、中華銀行擠兌事件等;(3)跨境資本移動之外溢效應,引發匯率危機、金融危機:如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由於全球金融高度整合,先進國家貨幣政策造成的全球金融循環(global financial cycle),會透過跨境資本移動外溢至他國,並影響他國的貨幣信用情勢(本國金融循環)及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台灣金融體系屬中介型體制(民眾與企業透過銀行取得信用),本行密切關注信用成長、資產價格變動的金融循環,適時採行總體審慎政策(marcoprudential poliy),並協同金管會的個體審慎政策(mircoprudential policy),共同促進金融穩定。2000 年以來,台灣的銀行業逾放比率一度高逾 11%;其後,在政府調降金融營業稅、本行調降存款準備率,並強化銀行風險管理下,逐步走低;備抵呆帳覆蓋率則逐步走高。

台灣金融體系體質穩健,近年,即使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房價長期上漲,台灣的銀行業逾放比率維持在約 0.2% 的較低水準,備抵呆帳覆蓋率則維持較高水準逾 600%,顯示銀行資產品質及承受壞帳能力良好。

(二)本行肩負經濟穩定及金融穩定等多重目標,需要多元政策工具

本行的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匯率、貨幣與信用管理等;並透過此等工具影響資金借貸成本及數量,進而影響實體經濟活動,落實多重目標。國際間都認為,央行如果肩負經濟穩定與金融穩定等多重目標,則需要多元的政策工具。當景氣循環與金融循環不同步時,自然無法使用同一工具來因應;即使當景氣循環與金融循環同步時,根據 2020 年 IMF 研究顯示, 在總體審慎政策可有效控制金融情勢的情況下,央行以總體審慎政策對抗金融循環,以貨幣政策專注於穩定通膨與產出,兩種政策分別針對各自的目標,則可確保兼顧經濟與金融的穩定。

本行無法以單一政策工具解決所有問題,且政策工具該在某個時點、 該如何分配使用,有許多因素須納入整體考量。例如,對於近年若干產業受疫情影響尚未復甦的台灣經濟而言,若貿然調升利率,恐不利經濟復甦,且恐將進一步推升新台幣匯率,若再加上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同步實施,三種緊縮性的政策力道勢必過強。再者,國內長期低利率,與儲蓄過高、投資不足之總體經濟失衡,致市場資金充沛有關。在資金過剩情況下,調高利率恐再推升儲蓄及吸引資金流入,部分資金可能流入房市,將不利房市健全發展,也是調整利率要考量因素。

由於利率影響廣泛,且須大幅調升才會明顯影響房價,若單純以利率工具處理房價問題,將付出經濟成長大幅減緩的代價,致成本遠大於效益。然而,若僅微幅調升政策利率,不僅無法達到房價顯著下修的效果,且可能帶來額外的失業;調升利率實際上對奮力購屋的年輕人並無太大助益,主要的贏家是高齡者與富有者。IMF 即曾指出,以利率處理資產價格是「大而無當」(blunt)的工具。1990 年代初期的日本央行,以 及 2010 至 2014 年間的瑞典央行,以升息對抗房價泡沫的失敗案例,應引以為鑑。

由於利率會影響各行各業,本行進行利率決策時,主要係用以落實維持總體經濟穩定,而不是僅僅根據單一產業(如不動產)的景氣榮枯,來制定利率政策。何況,利率只是影響房價的因素之一。以台灣來看,上年 11 月底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重約 37%,若以大幅升息處理房價問題,將衝擊其他 63% 之授信客戶(如一般企業正常營運所需的貸款負擔),也加重首次購屋族貸款負擔。是以,上年第 4 季本行理事會決議維持政策利率不變, 主要考量下列三因素:

1. 國內通膨仍屬可控:上年雖受到供給面及基期因素影響,CPI 年 增率全年平均升為 1.96%,但本行預期本年中將回降。

2. 國內各產業復甦力道不均、勞動市場尚未回復至疫情前水準:2020 年以來,工業實質 GDP 大幅成長,但服務業實質 GDP 成長則多和緩或甚至衰退。再者,上年以來工業及服務業平均總薪資雖為正成長,但就各業觀察,總薪資負成長人數占比約 4 成,並 以服務業居多,顯示部分服務業因疫情衝擊而受創較大。

3. 美、歐、日等主要央行均維持政策利率不變:近兩年來,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已大幅升值,目前台灣短期利率仍比美國高;若本行緊縮貨幣政策步調較快,恐再推升新台幣匯率,並引進更多資金流入房市。

(三)本行政策工具分配有其優先要落實的法定職責;但工具實施也有其互補性,可協助落實其他職責

以利率工具來說,在適當時機升息,對未來房價也有抑制作用,有助於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發揮功效,協助達成促進金融穩定之職責。

再以匯率工具而言,根據本行對於匯率反應函數(reaction function)的實證研究,新台幣匯率具有反通膨(anti-inflationary)及反景氣循環(counter- cyclical)的特性。此特性有助避免國內物價出現高通膨或通縮的現象,以及避免台灣經濟出現過熱或過冷的情形,此有助本行維持物價穩定與協助經 濟發展的經營目標。以近兩年新台幣升值來說,即有助於避免經濟過熱, 並減輕通膨壓力。

至於貨幣管理方面,根據本行實證研究,調控 M2 成長率於適當水準,可促使銀行放款不致過熱,有助達成維持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的法定職責。長期以來,台灣 M2 成長率多維持在成長目標(參考)區內,不僅達成低且穩定的通膨,同時可促使銀行放款不致過熱,維持金融穩定。

就信用管理而言,本行向來密切關注信用成長、資產價格變動的金融循環。針對不動產部門榮景伴隨信用擴張,可能潛藏金融不穩定的風險, 本行主要以選擇性信用管制來因應。

(四)寬鬆貨幣政策帶來分配不均?

近年來,國際間對央行採取超寬鬆貨幣政策,恐有加劇所得與財富不均的疑慮。但就理論而言,貨幣政策透過不同傳遞管道產生的分配效果不同,對不均的整體影響認定不易。一方面,可能有利於以營業所得與資本所得為主的富裕家庭;但也可能藉激勵經濟、減緩經濟衰退對低所得勞工的衝擊,降低所得不均。另方面,貨幣寬鬆雖有利於淨借款者,可降低財富不均,但也可能因各國家庭資產負債組成不同,對財富不均的影響有所不同。國內外相關實證研究也顯示,貨幣政策對所得與財富不均的確切影響,目前尚無定論。

一般認為,1980 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國內不均持續加劇,大抵係因技術進步、全球化等結構性因素所致。所得與財富不均擴大為全球普遍現象,但台灣所得不均程度較主要經濟體為低,財富不均也逐漸改善。

鑒於貨幣政策對分配的影響複雜且不易認定,央行僅能聚焦於核心職責,採行有利於全民福祉的政策。本行藉由履行核心職責,維持經濟金融穩定(若總體經濟不穩定,如通膨、經濟衰退等,對貧窮者、弱勢族群等衝擊尤深),以及善用其他職能(如提升金融包容性、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 加強金融知識與教育、健全支付系統發展等),均有助減緩不均。然而,為減緩不均,採取財政政策、結構性政策及審慎政策(prudential policies)等,可能更為直接、適當且有效。

五、結語

(一)本行利率工具,主要用以穩定總體經濟;本行將在適當時機升息,對未來房價有抑制作用,將有助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發揮功效,協助促進金融穩定

上年 12 月本行理事會決議,未來調整貨幣政策的考量因素包括:一是目前全球通膨走勢仍面臨不確定性,尤其 Omicron 變種病毒擴散,將不利紓解供應鏈瓶頸,因此,首要觀察的是未來國內物價漲幅是否持續居高。

再者,應觀察國內受疫情影響之產業是否已穩步復甦:本行中小企業貸款專案已於上年底截止申請,但適用優惠利率將持續到本年中,若能協助服務業與製造業間的復甦更趨均衡,本行會在適當時機升息。

第三,考量主要經濟體升息動向,主因全球金融循環會透過跨境資本移動影響本國金融循環,故本行升息時機也須考量主要國家升息動向。

未來本行貨幣政策原則上將會朝向緊縮,但仍會保留彈性空間,以因應新的不確定性出現:主要是全球疫情演變、美中競爭態勢發展、氣候變遷帶來災害等,都可能增加全球景氣下行風險。

(二)由於近期房價上漲是全國性,本次本行不動產貸款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實施期間可能會更長,且尚有精進調整空間,未來將持續滾動檢 討,以促進金融穩定

基於全球資金仍然充沛,近期國內房價上漲是全國性的,且不動產貸款餘額年增率仍居高,未來本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實施期間將更長,且仍有精進調整的空間。本行將持續滾動檢討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以促進金融穩定。

為提升不動產貸款規範措施執行成效,本行將賡續強化其他配套措施, 包括建置更廣泛不動產貸款統計,進行更深入分析,以作為未來決策參考;強化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讓其了解本行意向並落實規範,尤其是落實授信風險差別定價原則,勿削價競爭;派員實地金檢,督促銀行落實法規遵循(如 2021 年間已辦理 55 次專案金檢),以掌握銀行相關授信實務作業缺失,俾加強未來控管力道。

此外,因本行與金管會共同承擔促進金融穩定之責,本行將加強與金管會合作。例如,本行曾建請金管會加強控管票券商的不動產相關授信風險,金管會已採納執行。為加強控管金融機構不動產相關授信風險,金管會刻正對銀行辦理不動產貸款,加強授信限額及集中度管理;並研擬調高購地貸款、建築貸款、餘屋貸款及第三戶以上購置住宅貸款風險權數;另對票券公司辦理不動產業保證業務,以及融資租賃辦理不動產業融資,加強管理。

(三)影響房價因素眾多,並涉及相關部會職掌,須由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 從短、中、長期措施來共同因應

由於房價相關議題複雜,涉及金融穩定、居住正義、資源配置等方面,涵蓋層面相當廣泛,並有不動產市場結構性問題,涉及相關部會職掌,實非本行所能獨力解決,而有賴各部會從需求面、供給面、制度面之短、中、長期措施加強合作(例如,運用金融與租稅措施及對預售屋銷售稽查等工具抑制房市需求;賡續擴增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戶數;並完善不動產相關制度(含加強控管預售屋銷售行為、建立私法人購買住宅制度、精進房地稅基查估機制、健全住宅租賃市場等),方能有效消弭非理性預期心理,並遏止炒作、囤房、養地等現象。

以上內容分享,還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最後,再次感謝住宅學會的邀請。敬祝大家身體健康,新春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CO編按》演講全文長達 2 萬餘字,為讀者方便閱讀,將講稿分為 3 篇,本篇為第3篇總結,請由延伸閱讀繼續了解楊金龍的相關談話。

推薦閱讀

2022央行要在台灣房市中扮演的角色?楊金龍演講破題:因各國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房價上揚!

楊金龍分析:台灣經濟好且帶動房市,來自 3 大外部紅利──美中衝突、半導體業、台灣防疫成績優異

【央行升息在即,房市首購族挫在等】學者:台灣年輕人超過5成薪資都在繳房貸,他們怎麼辦?

(本文為央行新聞稿,原文標題為 〈演講詞-央行在健全房市方案中扮演的角色〉。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