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美國航太總署(NASA)於 26 日,發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將接替哈柏太空望遠鏡,探測神秘的太空世界。台灣的天文學家,用白話有趣的方式,為大家解說 Webb 對於天文研究及太空工程的意義!(責任編輯:陳怡君)
文/楊燿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系博士後研究員,張珮綺|自由撰稿人
trois, deux, unités, top
幾個小時之後,美東時間 12 月 25 日的清晨,Ariane 5 火箭將在任務指揮官 Jean-Luc Voyer 的倒數下點火。
歷經 20 年、100 億美元設計建造,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空望遠鏡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緩緩升空,揭開人類對宇宙了解的下一個篇章。
寫下這篇文章時,距離發射還有 12 小時。
身為天文學家的我,在 Twitter 上追蹤了無數參與 Webb 的專家,眾人引頸期盼。 回想我十年前踏入天文時,這個次世代太空望遠鏡還被砍預算,殊不知後來預算超支 20 倍、發射時間推遲共 14 年, Webb 對我來說,此刻終於不再只是寫在研究計畫的關鍵字了!
想跟大家分享 Webb 對於天文研究及太空工程的意義:
(註:為了避免寫的太像論文,以下轉譯為我跟 Pei-Chi Chang 的對話)
妻: Webb 厲害在哪呢?請用我聽得懂的語言。
我:簡單來說, Webb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觀測能力,讓我們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初代星系、橫跨宇宙時間的星系演化、系外行星的大氣組成、以及恆星行星形成的過程。為了突破原有技術上的限制, Webb 更是太空工程上的大躍進。
妻:初代星系……系外行星……嗯,好。 就我所知,哈伯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 是目前地球送出最厲害的太空望遠鏡(而且是在我們出生那年 1990年升空的!),像是我們常看到的哈伯深空影像、貓眼星雲等等。 現在這個 Webb 有什麼不同呢?
我: Hubble 以及大部分地表望遠鏡主要觀測「可見光」,就像你眼睛看得到的光線。 Webb 主要觀測「紅外光」,像是現在我們進便利商店的體溫儀,就是測量身體發出的紅外光。
妻:你剛剛說 Webb 是太空工程大躍進,為什麼呢?
我:這是史無前例的望遠鏡設計。 舉例來說,任何有溫度的物體(包括望遠鏡本身)都會放出紅外光,為了提高觀測的靈敏度,望遠鏡需要越低溫越好。 所以 Webb 攜帶了各種「冷卻設備」,以及五層「遮陽膜」(薄如隔熱紙、大小如網球場!)。 望遠鏡的位置也是一大關鍵,要放在背向太陽、距離地表 150 萬公里的軌道中,讓 Webb 可以繞行在太陽與地球重力影響的一個穩定點 L2。
妻:逼逼 —(吹哨子) 什麼穩定點 L2 的我聽不懂! 不過 150 萬公里,聽起來超遠的呀。
我:沒錯,大家熟知的 Hubble「只有」距離地表 545 公里,有問題太空人可以上去維修的。
妻:所以 Webb 到達觀測位置之後,有東西壞掉,太空人是不是沒辦法去修?
我:是的,因為太遠了。現行的技術做不到。
妻:唔,我不敢聽下去了,科學家 20 年的青春呀。(抱頭摀耳)
我:Webb 也比 Hubble 大得多, Webb 主鏡的直徑是 6.5 公尺,而 Hubble「只有」2.4公尺,另外一個去年退役的紅外光太空望遠鏡 Spitzer 的主鏡只有 0.85 公尺。望遠鏡的鏡面越大,能夠收集到的光也越多,讓望遠鏡更靈敏。
妻:等等等,收集到的光越多、望遠鏡越靈敏,是什麼意思? 靈敏……我只知道狗狗的嗅覺很靈敏。
我:Webb 的靈敏度比現有的望遠鏡高 50 – 100倍,也就是說,假設觀測同樣的天體,其他的望遠鏡要花幾千倍的時間觀測,才能達到相同的靈敏度。 Webb 的空間解析度在中紅外光也提升了2.5 到 7 倍。
妻:欸不過,你剛剛說光是那個遮陽膜就跟網球場一樣大,我們火箭裝得進去嗎?
我:問得好,這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如何把像一座網球場大小的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你覺得呢?
妻:請直接告訴我。
我:目前載貨空間最大的火箭 Ariane 5 只能容納約 5 公尺大小。 因此, Webb 必須要像「摺紙」一樣,折成可以放入火箭的大小,進到太空中以後再展開。
妻:酷!就像有人會從聖誕禮物跳出來,大喊一聲 「Surprise!」的感覺。
我:這也是太空工程的極大挑戰, Webb 的展開的過程必須要「萬無一失」。像剛剛說的,如果有任何差錯,我們是沒有辦法像 Hubble 一樣派太空人去維修 QQ
妻:X (消音)
我:從發射開始, Webb 要經歷長達 29 天的旅程(天文學家大概會 29 天都睡不好覺),到達 L2 並展開到可以運行的樣貌。
有幾個時間點特別關鍵:
⏱ 發射後 27 分鐘:Webb 脫離發射的火箭,脫離後 Webb 就要靠自己了!
⏱ 發射後 33 分鐘:展開太陽能板讓 Webb 有電可用
⏱ 發射後 12.5 小時:第一次的軌道修正(也是最關鍵一次), Webb 要用攜帶的燃料推進到前往 L2 的軌道
⏱ 發射後 5-8 天:展開五層網球場大小的遮陽膜。展開的過程中有 107 個機關必須要同時啟動去鋪開這五層遮陽膜,任何一個機關失敗, Webb 就沒有辦法進行原定的科學任務了
⏱ 發射後 10 天:放下第二反射鏡
⏱ 發射後 13 天:展開主要反射鏡。這時候 Webb 就完全展開了!
⏱ 發射後 29 天:進行最後的軌道修正進入 L2(想知道更多可以看NASA的blog)
妻:等等等等等!107 個機關只要有一個出錯,就失敗了? 天哪我不敢想像科學家壓力會有多大,我不要發射了(地上滾來滾去)
我:還不只 107 個唷,這段旅程中有超過 300 個 single-point failure,也就是為了 Webb 的科學任務「必須成功的步驟」。這邊有 NASA 的影片可以看看這段 29 days of terror!
妻:我看了,我尖叫。真的很了不起,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我:當 Webb 到達 L2 後,科學任務就正式展開!(鼓掌撒花)儀器團隊會先花幾個月校正各項儀器,確保 Webb 一切如設計般的運作,發射後六個月「觀測任務」將會正式展開。
妻:哦哦哦,就是你常常跟我講的,你也有參與的觀測計畫~ 現在終於知道有多厲害了!
我: Webb 的設計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的觀測計畫,包含前所未見的觀測計畫,大幅地推進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
1. 了解宇宙誕生的過程:高靈敏度的紅外光觀測可以看到大爆炸之後初代的星系。
2. 了解星系的演化:觀測宇宙不同時期的星系,像是暗物質對於星系的影響等等。
3. 也許會知道哪些行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在紅外光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分子(像是二氧化碳、水、甲烷等)獨特的光譜,透過 Webb 我們可以量測系外行星的大氣組成。
4. 恆星與行星形成的過程:恆星與行星剛形成時多半環繞著塵埃組成的雲氣,有點像是我們常看到的雲霧,擋住了視線。而紅外光觀測可以看透這些雲氣。
妻:我承認上面這段我不小心睡著了。
我:習慣了。
妻:所以說,你常常講的「耶!我拿到觀測時間了!」是什麼意思哩?
我: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可以申請 Webb 的「觀測時間」,去進行想要的研究,通常每年有一次的申請機會。
去年 11 月底,各個天文學家送出了他們的觀測計畫,寫下想研究的問題,以及為什麼這個觀測計畫是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
妻:你的中文真的有點英文化了。
我:第一期(Cycle 1)觀測總共有 1173 份觀測計畫申請,然而 Webb 每年可以觀測的時間有限,因此透過約 200 位來自各地的天文學家組成的審查小組,約 25% 的觀測計畫通過審查列入第一期的觀測(包含我的計畫 yay!)。
妻:恭喜!聽說你拿到 25 個小時,造價 100 億、預計運轉 10 年的Webb,我算算(按計算機)每小時造價 11 萬美金,25 小時就是 275 萬。 好多!!! 你要好好觀測跟分析唷(拍肩)
我:大部分的觀測計畫都是因為 Webb 的前所未有的觀測能力才成為可能,對我來說我真的不知道我們會看到什麼,但那就是在探索未知的宇宙!
妻:感受到科學家們對於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恆心、勇氣,默默感動中。還有什麼話想說嗎?
我:JWST 的發射剛好是在聖誕節,台灣時間晚上 8:20(美東時間早上 7:20),大家吃完聖誕大餐後一起來看 NASA 發射的直播,為新世代宇宙探索見證!
相關連結
📽 JWST的預告片
🕹 點火倒數的預演
推薦閱讀
【扛起發現第二個地球的重任】NASA 發射最新太空望遠鏡--韋伯
【台灣也可能被火箭殘骸砸中】1.7 億個太空殘骸就在我們頭上繞!如果掉下來,國際沒法要管
(本文經作者 楊燿綸、張珮綺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全球天文學家等了 20 年為了這一刻!〉。首圖來源:NASA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