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咖哩的世界史:從印度出發到各國餐桌,日本最受歡迎國民料理的進化故事》

咖哩是懶人料理必備的調味料,你煮咖喱是用咖哩塊、咖哩粉,還是咖哩調理包呢?一起來看看咖哩塊與咖哩調理包的誕生,以及到日本工廠裡,看咖哩塊的製作流程!

(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井上岳久

咖哩塊與咖哩調理包的誕生

1952(昭和 27)年,點心製造商 Bell 食品(今 Bell 食品工業)推出固體的「Bell 咖哩塊」,成為熱門商品。

模仿巧克力磚的固體咖哩塊在使用上更方便稱手,轉眼間便在一般家庭中普及開來。

當時的咖哩塊比現在的咖哩塊稍微大一點,一片 8 人份,設計成可四等分使用。
咖哩塊不像咖哩粉,不用費功夫測量,深受家庭主婦推崇。

當時的人們喜歡能夠輕鬆調理的東西,咖哩塊搭上這股風潮獲得許多人的支持。
之後,1954 年惠壽美食品(今愛思必食品,S&B FOODS)發售「惠壽美咖哩」,1960House 好侍食品的「印度咖哩」,江崎固力果的「固力果 one touch 咖哩」,1961 年 Kinkei 的「明治 Kinkei 咖哩」,各大公司也陸續推出自家品牌的咖哩塊。

1965年,日本的咖哩塊生產量為 3 萬 3 千噸,1975 年為 8 萬 6 千噸,到了 1995年已經成長為 10  萬 2 千噸。

順帶一提,1958(昭和 33)年,日本市場出現第一款泡麵(日清食品),1960(昭和 35)年,即溶咖啡(森永製菓)登場,咖哩塊可說是引發即食食品風潮的先驅吧。

咖哩調理包之父是美軍?

咖哩調理包也是即食咖哩的一種。

調理包的英文是「retort pouch」。retort 是高壓加熱的殺菌鍋。將食材放入專用袋(pouch),施以高壓、高溫殺菌。

日本最早的咖哩調理包是「Bon  咖哩」

1968(昭和 43)年,運用這項技術的咖哩調理包也在日本登場了,那就是「Bon 咖哩」。

Bon 咖哩是咖哩業界的新人大塚食品以「只要以熱水加熱就能食用」為目標,反覆實驗,經歷多次失敗後所開發出來的商品。

由於製作調理包的技術是美國陸軍開發的「軍事技術」,無法取得,因此,大塚食品不得不從零開始研發。

Bon 咖哩推出時的包裝是利用聚酯纖維和聚乙烯做出半透明雙層結構,1969 年,大塚食品在聚酯纖維和聚乙烯之間加入鋁箔,將包裝改良成三層,讓調理包得以長期保存(3 個月→2 年)。

順帶一提,相較於當時餐廳一份咖哩飯 100 日圓,Bon 咖哩的售價是 80 日圓。

咖哩調理包市場急速成長

此時,日本恰好處於經濟高度成長期,全國經濟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

在整體社會追求效率的氛圍下,大幅縮短料理時間的咖哩調理包得到廣泛客群的青睞。

Bon 咖哩的成功讓同業其他公司也加速投入市場。

1971(昭和46)年,好侍食品推出「咖咖樂咖哩(kukure)」,咖哩調理包市場愈發蓬勃。之後,咖哩調理包的生產量與日本人用餐單人化相互影響,逐年攀升。

近年,日本有超過 100 間的企業生產調理包食品(引自日本瓶罐裝調理包食品協會)。我們或許可以說,調理包食品已經深植日本人的飲食生活。

像是在證明這點般,2017(平成 29)年,咖哩調理包的銷售額首度超越了咖哩塊

最大的因素應該是單身獨居者的增加。

烹調不費工夫的咖哩調理包對單身獨居者而言有多方便就不用多說了。

最近,有些咖哩調理包還與知名餐廳聯名,重現名店美味,有些講究「食材」使用品牌牛肉,更有能品嘗到外國咖哩滋味者,無論陣容還是種類都豐富多元。從這個趨勢可以看出,咖哩調理包的市場正持續擴大發展。

今後,咖哩調理包的需求會再更進一步成長吧。

 

【時刻享受深度閱讀】

豐富藏書量→Google Play 圖書

享受暢讀方案→Readmoo 讀墨

找到最適合閱讀的亮度→Kobo 樂天

推薦閱讀

吃印度咖哩時用手才道地!手食順序 6 步驟,讓你一秒成為印度人

【咖哩控看過來!】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吃咖哩?9世紀的印度寺廟碑文中有線索

【吃的台灣史】為什麼溫州沒有大餛飩、泰國沒有月亮蝦餅,但台灣通通有?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咖哩的世界史:從印度出發到各國餐桌,日本最受歡迎國民料理的進化故事,由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