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編輯檯好書推薦:《咖哩的世界史:從印度出發到各國餐桌,日本最受歡迎國民料理的進化故事》
咖哩是個討喜的料理,咖哩的種類百百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吃咖哩,但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咖哩的?
文章帶著讀者,從不同角度發掘咖哩誕生的契機,從旅行家的美食筆記,印度寺廟的碑文上等處,找出咖哩神秘的身世。(選書編輯:陳怡君)
文/井上岳久
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咖哩的?
印度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咖哩的呢?大家或許會失望,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
古印度人並沒有在紙上以文字記錄的習慣,而是以口傳的方式傳承訊息。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吠陀經》(The Vedas)。
《吠陀經》是大約在西元前 1000∼500 年間編纂的婆羅門教宗教經典,分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闇婆吠陀》四部。四部經典又分別由以讚歌、祭詞、咒句為主體的《吠陀本集》(Samhita)和《奧義書》(Upanishad)所構成。
令人驚訝的是,《吠陀經》從古印度時代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正確傳承到了現代。
在這樣的文化基礎下,印度人並不會以文字詳加記述全盤的生活紀錄。因此,關於印度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咖哩這件事並沒有留下確切的資料。
不過,這個問題也不是全無頭緒。關於這點,我稍後再詳細說明。
香料的運用始於 5000 年前
如果咖哩的起源不確定的話,那麼咖哩中不可或缺的香料是何時進入印度飲食文化的呢?
我們知道,在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時代,人們已經在飲食中運用多種香料。
其中,黑胡椒於西元前 3000 年,也就是距今 5000 年前在古人的飲食生活中登場。
羅馬帝國時期留下的紀錄顯示,胡椒是帝國和印度交易中重要的進口貨物。
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越興盛,飲食文化也會越豐富。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以幾乎一統印度次大陸而聞名,另一方面,他也是積極讓印度栽培香菜籽、孜然、番紅花等原產於地中海沿岸香料的人。
留在旅行家書籍中的咖哩(?)紀錄
有段資料可以得知印度人過去曾會吃「類似咖哩的食物」。
斯里蘭卡於 5 世紀編纂而成的史書《大史》(Mahavamas)中記載,來自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地區的毘闍耶(Vijaya)王一行人吃飯時搭配 supa(研磨種子製成的醬汁)食用。
不過,並不確定這是否就是咖哩的原型。
14 世紀遊歷中國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也在其著作《遊記》(The Rihla)中提到「類似咖哩的食物」。
伊本.巴圖塔於書中記述,果阿的伊斯蘭教徒招待他在家中吃飯,享用加了酥油(印度料理中經常使用的奶油)的米飯和以酥油與乳製品烹調的蔬菜料理。
此外,15 世紀中國明朝旅行家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關於東南亞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地理誌)中也寫到,印度南方人會吃一種將酥油拌在飯裡的食物。
民族的移動與咖哩的普及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民族的角度探尋咖哩誕生的契機。米和胡椒是構成咖哩的重要元素,有種植稻米、使用胡椒習慣的是南亞語系族群,如今散布於東南亞至印度東部、孟加拉一帶。
此外,北印度食物中經常使用乳製品,將這個習慣帶入北印度的,是如今分布在西藏至喜馬拉雅山、中國西南部等地的藏緬語族。
滲透南印度的香料擴散至北印度,滲透北印度的乳製品擴散至南印度,最後,變成全印度都在吃咖哩,其背後的因素也與這樣的民族動向有關。
順帶一提,關於乳製品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嚴格苦行、持續斷食的佛陀在吃了名叫蘇珈達的女孩所供奉的乳糜粥(以牛奶熬的粥)後活了下來。
乳糜粥不僅頻繁在佛教經典中登場,如今也依然以 payasam、kheer 等名字保留在印度料理中。
或許,佛陀的故事與乳製品在北印度的普及有某些關連也不一定。
留在寺院碑文上的咖哩食譜
雖然本篇開頭說古代沒有關於咖哩的明確紀錄,但並非全然沒有「線索」。
接下來,就讓我介紹歷史學家辛島昇教授在其著作《印度咖哩紀行》(岩波junior 文庫)中所寫的調查成果吧。
所謂的線索,指的是南印度兩座寺廟留下來的 9 世紀碑文。順帶解釋一下,碑文指的是刻在石頭或銅板上的文字。
第一個線索是南印度阿姆巴薩穆德拉姆(Ambasamudram)村寺廟留下來的碑文。碑文上記載了獻給神明的「貢品」材料與製作方式。材料除了前述的酥油外,還有粗糖 jaggery、優格、香蕉等。其中,有一道叫「kootu」的料理,是由優格和一種名為「kayam」的調味料製作而成。
kayam 的材料紀錄一樣位於南印度, 刻在蒂魯琴杜爾(Tiruchendur)村寺廟的碑文中。碑文上寫到,調味料中加了胡椒、薑黃、孜然、芥末、香菜籽。據說,當辛島教授在別的機會下詢問認識的印度人「咖哩不可或缺的香料是什麼?」時,對方舉出來的正是上述這五種香料。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可以認定,印度在 9 世紀時已經存在著近似咖哩的食物了。
【時刻享受深度閱讀】
豐富藏書量→Google Play 圖書
享受暢讀方案→Readmoo 讀墨
找到最適合閱讀的亮度→Kobo 樂天
推薦閱讀
【吃的台灣史】為什麼溫州沒有大餛飩、泰國沒有月亮蝦餅,但台灣通通有?
天氣冷就想吃麻油雞、薑母鴨,台灣人喜愛食補的基因是怎麼來的?
【什麼才叫「台灣菜」】火雞、燕窩都不夠看,這道台灣料理讓日本皇太子筷子停不下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咖哩的世界史:從印度出發到各國餐桌,日本最受歡迎國民料理的進化故事》,由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Gursher G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