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
台灣國軍各型機隊以整齊的編隊通過總統府上空。圖片來源: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自 10 月 1 日起,大幅升高共機擾台架數,4 日更高達 56 架。美國國務院、白宮發言人皆對此發出聲明,敦促中國停止對台灣的施壓。但有美國議員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做更多。(責任編輯:連柏翰)

共機擾台數頻創新高,多名美國眾議員今天致函總統拜登表示,美中當年建交前提是兩岸分歧須和平處理,但北京顯然無此意圖,是美國重思對中關係,考慮逆轉與台灣斷交決定的時候了。

共機擾台數量 10 月以來頻創新高,根據國防部統計,10 月 1 日至 5 日共有 150 架共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其中 4 日有 56 架,是國防部去年 9 月 17 日開始揭露共機動態以來,數量最多一次。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4 日皆公開批評中國作為破壞區域和平穩定,強烈敦促北京停止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施壓與脅迫台灣。

不過,共和黨籍眾議員帝芬尼(Tom Tiffany)、裴利(Scott Perry)、戴佳雷(Scott DesJarlais)及史杜(Greg Steube)今天聯名致函拜登(Joe Biden)表示,若要嚇阻中共升高區域情勢,光靠強硬文字不夠,還須動用賦予總統職權的工具。

根據中央社記者取得的信函內容,議員們向拜登指出,美中 1979 年建交的前提條件是,北京會和平處理與台北間的分歧,這些保證被編進「台灣關係法」。但近幾個月全世界都清楚認知到,中國並不打算履行這項承諾。
議員們呼籲:「是美國重思與中國關係,考慮逆轉卡特政府時期在北京堅持下與台灣斷交決定的時候了,並鼓勵區域盟友效法。」

《台灣關係法》背景與內容

美國 1979 年 1 月 1 日起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為處理斷交後的台美關係發展,美國國會推動台灣關係法,在國會通過後,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1979 年 4 月 10 日簽署,並回溯至同年 1 月 1 日生效。

根據台灣關係法第 2 條,美國政策是須表明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

此外,議員們建議拜登拒絕讓中國人民入境,原因是許多中國高官經常性訪美,也把子女送到美國名校讀書,這麼做能精準對中國菁英分子施壓。

他們也呼籲拜登,若中國未履行先前對美國許下的貿易承諾,應考慮加大對中經濟施壓,例如採取進口限制措施、擴大經濟制裁等。

 

推薦閱讀

「台灣代表處正名」無實質意義?美議員反駁:許多兩岸事務上,象徵性就是實質性

【56 架共機鎖定的目標為何】除了騷擾台灣,專家:也是向守護印太的這 5 國示威

【中美博奕,台灣無辜成戰場】3 天內近百架共機擾台!台灣人你為什麼不緊張?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中國企圖武力解決台海問題 美議員促拜登與台復交〉。首圖來源: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