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北約目光移到中國 難掩歐美分歧〉。首圖來源:NATO)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 13 日在峰會公報中,強調台灣海峽兩岸和平和穩定的重要性,並表示「嚴正關切東海和南海局勢,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試圖改變現狀及令緊張情勢升溫。」
即便 G7 如此,但北約的狀況並不那麼一致抗中。(責任編輯:連柏翰)

北約在比利時的總部。圖片來源: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今天召開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第一次的高峰會,稱中國為「系統性挑戰」,首度將目光移到亞洲。不過嚴格說來,大西洋兩岸對中國的態度仍存在基本分歧。
北約誕生於美蘇冷戰
北約是誕生於美蘇冷戰的歐美軍事同盟。柏林圍牆倒後,北約先後完成終結南斯拉夫內戰、東擴、反恐戰爭等任務,並在俄羅斯 2014 年入侵烏克蘭後,重新聚焦歐洲安全,本身可說已歷經數次轉變,強勢擴張的中國最近成為北約的新挑戰。
拜登想聯合北約對抗中國,可能嗎?
最近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受訪時,不稱中國為「敵人」或「對手」,也強調無意與中國重啟冷戰,但他以中國在非洲、西巴爾幹地區、北極活躍、在歐洲大舉投資基礎建設、與俄國進行聯合軍演為由,多次警告中國「離北約愈來愈近」。
基本上,北約成員國對公海自由航行和日本等亞太國家受中國威脅有共識,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已派遣、或即將派遣軍艦到亞洲巡弋,逐漸將目光移到亞太地區。
不過,拜登亟欲聯合北約盟國對抗中國的算盤,無法掩飾歐美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存在的基本分歧。
歐洲多國並無抗中意願
首先,美國欲鞏固全球的領導地位,視中國崛起為威脅。相較之下,歐洲與中國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例如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德國比較把中國視為貿易夥伴,而非威脅歐洲安全的對手。
其次,對歐洲、尤其波蘭、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來說,俄國才是最大的威脅。史托騰柏格直言,冷戰結束以來,北約與俄國的關係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這麼糟。
北約有 30 個成員國,各國都有盤算,也讓北約很難形成一致的中國政策,其中匈牙利和法國是最鮮明的例子。
匈牙利在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的主政下,不僅民主和新聞自由大幅倒退,也是歐洲與中國最友好的國家。每當歐盟打算譴責中國人權,匈牙利就出面阻撓,公認是中國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法國傳統上拒當美國的附庸,退出北約 40 多年,直到 2009 年才重返北約。2019 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重話批評北約「腦死」,為這個慶祝成立 70 週年的軍事同盟蒙上陰影。
馬克宏直到最近還批評北約戰略不明,認為俄羅斯才是北約的優先事項,但中國不是,「或許我的地圖有問題,不過對我來說,中國在地理上不是大西洋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當台灣人參加中共「紅色旅行」團】被問「台灣不崇拜蔣介石,那喜歡誰?」他回:新垣結衣
【「報復性消費」超出疫情前表現】疫苗施打率超過 50%!美國人開始跑電影院、遊樂園
【武統台灣的代價太高】紐時:為什麼習近平顧慮武統台灣?美國情報單位:怕傷了台積電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北約目光移到中國 難掩歐美分歧〉。首圖來源:N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