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林韋地專欄:台灣公投已變成否決執政路線的工具〉。首圖來源:上報攝影張家銘。)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桃園大潭的藻礁公投近日洗版各大社群媒體,據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工作小組表示,截至 2 日,總連署份數已超過 36 萬份,達安全門檻。

藻礁公投是以「保護藻礁」為由,阻擋中油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不過在動員過程中,種種資訊不對稱使得台灣更為分裂,有學者在臉書談到:「我們是戰友,不是仇敵」,籲大眾應該依據真實的狀況(而僅非自己期待)做出下一步判斷。

此回的藻礁公投事件,除許多人開始害怕重演 2018 年公投慘況,本文作者也分析,其實暴露了台灣政治制度的嚴重缺陷。(責任編輯:徐子捷)

如果繼續維持一個扭曲的總統制和過低的公投門檻,公投爭議就不會是最後一次。圖片來源:上報攝影張家銘。

文/林韋地(《季風帶》發行人)

從藻礁公投連署,看見台灣政治制度的嚴重缺陷

中油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因涉大潭藻礁保育,遭環團反對,近日護藻礁公投連署也因此引爆台灣社會正反兩方激辯。我認為,這不過是又一次突顯台灣民主政治制度的設計,有很嚴重的缺陷。

政治乃眾人之事,本來就會面對不同價值的衝突,而每個人本來就會覺得自身的專業和價值最重要,比如經濟部覺得經濟發展最重要,中油和台電覺得有足夠的電力供應最重要,環團覺得藻礁最重要。在理想的情況下,政治專業應該是要衡量過各種價值之間的衝突,而做出對社會當下和未來,最合適的選擇,而這當然牽涉到很多複雜的細節和專業的判斷。

台灣的問題是,明明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卻有一個給人感覺很大的政府,每個部會各行其事,再加上密度很高的地方政府,所以很多議題,都會面臨部會/專業本位和地方本位的問題,中央給人的感覺是被動的。

比方說這次的中油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感覺完全就是經濟部和中油在推,而不是由政治專業的民選政治人物在主導,所謂執政黨,給人感覺只是被動地在背書而已。因為台灣現行總統制,整個行政團隊唯一經過選舉民意考驗者就是總統,但是在憲法裡,總統又不是最高行政首長,不應該或不能什麼事都直接上第一線做政策辯護。

牽涉到重大價值衝突的政策,沒有任何經過民意授權的政治人物主導,解釋,和做政策溝通,被犧牲的那方當然是很不服氣。台灣又有一個門檻很低的公投法,公投本來應該是來投代議政治無法決定的事務,像英國就是投統獨和選舉,但在台灣卻變成「試圖否決」行政機關或代議政治決議的途徑,那任何議題,只要訴諸公投,一定會造成社會極化,撕裂,和互相攻伐。

「公投幾乎都是找政府麻煩,也就一定會得到在野勢力的支持」

而以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反對政府政策者才會訴諸公投,因此公投幾乎都是找政府麻煩,也就一定會得到在野勢力的支持,即使該公投的題目根本和該黨的意識形態和路線不符,形成一種在野黨挺公投,執政黨(支持者)反公投的怪現象

所以很吊詭地,公投成為台灣民主政治唯一一個左右對決的場域,當執政者右傾,左派就推公投,(如這次),當執政者左傾,右派就公投反撲,(如同婚)。如果公投結果和執政黨立場相符那還好辦,如果立場相反,反而徒增執政黨執政之困難,如果尊重公投結果,那等於自廢武功,(公投題目往往只是簡單二元對立的是非題,沒有提供建設性的替代方案,也沒有分析兩個不同結果的利弊得失),如果技術性繞過,那又會被貼上不尊重民意的罵名。

而且公投往往也意味著將該議題二元化和零和化,而這種專業性的題目,其實大多數群眾根本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來做出判斷,只好憑藉個人的信仰,好惡,和政治傾向來做出選擇。而且這其實不一定有利於公共討論,因為雙方都很容易簡化問題和訴諸民粹,以試圖取得多數群眾的支持。

如果維持現有的政治制度,也就是一個扭曲的總統制和過低的公投門檻,那這次爭議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如何建立一個合理和專業的政治辯論的平台,台灣的憲制和民主制度要如何改革,是比互相標籤綠共和國民黨同路人,更迫切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動員「護藻礁」背後沒說的事 —— 面臨電力空窗期時,你是要接受核能還是忍受空污?

台灣公投法「有直接沒民主」效果差,日本公投法「設定區域」反促選民對話

「台灣的獨立現狀一直都很脆弱,在錯誤時間推獨立公投,就是打擊現狀」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林韋地專欄:台灣公投已變成否決執政路線的工具〉。首圖來源:上報攝影張家銘。)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陳嘉宏專欄:想必林義雄也沒料到公投會被這樣糟蹋
我們是戰友,不是仇敵:對公投整體局勢評估與因應對策
投書:對「這些環團有問題」的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