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去年新生兒同比大跌15% 中國恐「未富先老」〉。首圖來源:Unsplash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生育率去年首次「生不如死」引發各界討論,蔡政府也遞出政策,希望藉由提高生育補助,促進生育率。

然而,低生育率是全世界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連擁 14 億人口的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雖然在 2016 年開放「二胎政策」,但「生子」成效還是不升反跌。想在中國生孩子,除了有高房價、浮動性的醫療費、生育限制等問題,還有什麼重點,讓中國人望之卻步呢?(責任編輯:賴怡璇)

中國新生兒去年大跌15%

中國新生兒去年大跌15%,圖片來源:Unsplash

中國人口持續四年下跌 二胎政策不見成效

中國自 2016 年全面實施「二胎政策」,但效果未如理想。公安部最新數字顯示,去年全國的新生人口有一千萬,同比大跌 15 %,這也是連續四年下跌。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情況持續,中國很可能陷入「未富先老」的困境。

輿論憂慮中國生育率跌破警戒水平。去年的出生人口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背景下,同比大跌 15 %,也是 2016 年中國開放「二胎政策」以來,新生嬰兒數目連續第四年下跌,反映政策未能有效鼓勵生育。

三高:高房價、高教育成本、高醫療支出,導致少子化現象

廣東江門市居民梁小姐從事飲食業。雖然年過三十,但她仍未考慮婚姻問題。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教育成本高昂等社會因素使她對生兒育女有所顧慮。

梁小姐說:「補習費平常一個學期下來最起碼有十幾科,而且現在的小學一個學期下來換兩次校服,有兩套,一年下來有四套校服。見不得光的就是捐款,疫情下校方要求家長捐款。最不好的是,老師會拿捐款來比較,誰比誰捐得多。有些孩子家裡比較貧窮,但是他也不願意比輸人 ,可能就會造成孩子心裡有陰影」

梁小姐日常在家忙於照顧弟弟的五歲兒子。她說,用在侄子的教育和醫療開支每月加起來多達數千元人民幣。

梁小姐說:「現在進去醫院就算掛個門診 。每個醫生的掛號費都不一樣,有些醫生掛號不用錢,有些十塊錢,有些掛號要幾千塊錢。他給你開的藥是沒得報保險的。他會告訴你什麼藥好用,現在的家長如果對小孩比較緊張的話,他不管你用什麼藥,反正你用藥就行。站在父母的角度, 肯定是掛比較好的醫生。」

她說,身邊不少朋友因為要到異地工作,而放棄生養孩子。

梁小姐說:「城市人不願意生是因為樓價太貴了,農村不願意生是因為現在農村的地基本上都沒有了。生小孩只有一個方法,夫妻倆必須要到外面工作。把小孩留在家裡不放心,異地不收外地的學生,公辦的學校根本不會讓你進,這才是個問題。」

梁小姐說,一些朋友夫妻倆無法放棄工作,只好把孩子留在家鄉。

梁小姐說:「同樣是廣東省,父母在廣州工作,小孩在農村,你想把小孩帶過去是不可能的。那裡沒有學位給你,就算你有錢買也不給你。逼著父母要把孩子留在家裡做「留守兒童」,況且也不放心給老人家帶。」

浙江、貴州等城市新生兒數量更銳減超過 30 %

中國公安部近日公布,全國去年共有 1003.5 萬名嬰兒出生,並完成戶籍登記,男嬰占 52.7 %,女嬰占 47.3 %。

中國各大城市的出生數字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浙江台州和貴州貴陽等個別城市,新生兒數量更銳減超過 30 %。

以往中國國家統計局一般會在一月份,透過每年公告的「年度中國經濟數據報告」同步說明全年度人口數據,而今年的統計局報告卻沒有提及 2020 年中國新生兒出生數字,引起外界揣測。

接受美國之音采訪的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這些揣測是沒有根據的。

原新說:「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為啥今年的「經濟發展形勢」沒有談人口?很簡單。我們 2020 年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年。人口普查的基本彙總數據還沒有出來。」

雖然國家統計局最快要到四月份才會公布最新的出生數字,原新卻表示,他早已心裡有數。

原新說:「統計局的數字會略為比公安部的數字要高一些。因為畢竟有一部分人出生沒有報戶口,在人口普查當中會有更精確的把控。根據我的經驗判斷,我認為 2020 年的出生人數,會在 1400 萬左右。它不可能從上一年的 1400 萬掉到公安部所說的 1003 萬。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他強調,公安部公布的數字只能作為參考。

原新說:「很簡單。 2020 發生那麼嚴重的疫情,大家都待在家裡面,很多機關都沒有上班,沒有即時報戶口的多的是,而且現在報戶口對一個小孩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我晚幾個月報,甚至晚一兩年報都沒有任何問題。」

專家:出生率降低是不可逆的趨勢,靠生育政策刺激生育效果非常有限

「二胎政策」實施至今已有五年。原新認為,政策發酵早已告一段落。

原新說:「即便是生育率不會發生大幅度的下降,或者說生育率保持不變的話,出生人數每年減少已經是一個人口規律了,育齡婦女的人數在減少,生育率保持在一個水平的話,出生人數減少是規律,沒辦法改變的事了。二胎政策的執行驗證了一個規律:你靠生育政策刺激人們多生孩子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它已經形成少生的環境了。比方說,我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改善,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女性的就業狀況也在不斷改善。」

中國人口全球最多, 2019 年突破 14 億,曾經因為人口太多,自 1979 年開始實施「一胎政策」,強制婦女節育、墮胎,但近年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去年 60 歲以上人口高達 2.5 億人,占比高達 18 %。

原新說:「勞動力人口減少對經濟發展在勞動力的供給上有一定困難,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勞動力的素質在不斷改善。全中國受過普通高等教育或以上的人口已達到兩億以上,占總人口 15 %左右,可以部分彌補勞動力下降的狀況。從消費的角度來看, 60 後的人變成老年人口, 70 後 80 後的人變成老年人口以後,他比 50 後 40 後 30 後更具有消費能力了。」

中國政協委員呼籲取消生育限制,否則會對整體經濟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曾任職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智囊的經濟學家任澤平去年曾發表報告,認為國務院高估了全面「二胎政策」對生育率提升的影響,預計到 2033 年, 65 歲以上長者人口占比,會從目前的 12.6 % 升至超過 20 %,中國將成為「超級老齡化社會」。

任澤平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規劃時期,也就是最快從今年開始陷入負增長, 2050 年左右開始人口急劇萎縮, 2100 年人口降至不到 8 億。

有研究也估計, 30 年後中國 60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升至三分一,對經濟造成震撼性的破壞,威脅勞動人口,削弱生產力,同時令勞動和醫護成本上升。

長期關注中國人口問題的中國政協委員黃文政向美國之音表示,這些觀點並非危言聳聽。

黃文政說:「我認為這是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一個危機,對整個經濟發展會有非常負面的影響,首先它會影響到消費,因為年輕人越來越少了,買房買車的人越來越少,老年人越來越多,就等於說整個社會交稅的人越來越少,花公共投入的人越來越多。

黃文政認為,宣揚開放「三胎」可能會傳達錯誤信息,使人感覺中國應維持計劃生育。他呼籲取消所有限制,並鼓勵生育。

澳洲金融學者:中國生育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在澳洲的金融學者司令對美國之音表示,「二胎政策」實施以來無法形成生育潮,缺乏配套措施是關鍵因素。

司令說:「中國想要人口增長超過一定比例,譬如千分之五,如果達到這個程度的話,社會服務包括社會保險、生育的醫療保障要比原來提高千分之五,才能形成大致上的配套措施,但很明顯,中國政府並沒有實現這種保障。」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老百姓背負沉重生活壓力,如能實施 「免費醫療、免費養老、免費義務教育」,可能會有更多中國人願意生孩子。

學者司令質疑俗稱「三免」的構想能否落實。

司令說:「一方面中國這幾年的經濟增長正在疲軟,經濟總量的積累速度放緩。財政收入來講,社會保障基金的增長幅度遠遠未能跟上。特別是習近平上台以後實行了雙循環戰略,很多政策都不是真正為老百姓著想。」

除了從 2016 年放寬「一胎政策」,中國從今年開始引入三十日離婚冷靜期,期望減少民眾在衝動下離婚,維護家庭穩定,以便創造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

推薦閱讀

社評:全球人口數都在崩盤下探,少子化是危機,還是台灣轉機?

【在台灣養父母,會越來越難】少子化很難救,5 隻箭瞄準台灣人口隱憂

錢的問題好解決,難的是「誰來照顧小孩」—— 為何「助養」政策多到爆,德國生育率還是低?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去年新生兒同比大跌15% 中國恐「未富先老」〉。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