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與飛機並列20世紀初期兩大發明,超前時代的城市規劃先聲》,由 聯經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media

【《BO》編輯檯好書推薦:《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與飛機並列 20 世紀初期兩大發明,超前時代的城市規劃先聲》】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田園城市是歷時超過一世紀的都市計畫構想經典,是融合都市設計、土地利用及社會工程於一體的城鄉願景,也不是紙上談兵,發表 5 年內就催生出 2 座田園城市。

田園城市提供了一種愜意、美好的生活想像,透過妥善的城市規劃,讓城市內的傳統農業與人民的生活相契合,將規模經濟和土地增值的利益回饋給居民。

而井井有條的住宅安排、寬闊的道路規劃,帶來整齊劃一的空間和諧感,為現代擁擠的城市規劃提供解方,也讓汲汲營營於生活的勞動者喘口氣。(選書編輯:陳佳煜)

十九世紀建於英國倫敦的水晶宮。

十九世紀建於英國倫敦的水晶宮。圖片來源:wikimedia

文/ 埃伯尼澤‧霍華德
譯/ 吳鄭重

穿過水晶宮向田園城市的外環走去,跨越綠樹成蔭的第五大道(Fifth Avenue)──田園城市的所有道路都會種滿成排的樹木──我們就會看到面向水晶宮的方向有一圈建造優美的住宅,每一棟住宅都是矗立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往前走,我們會看到大部分的住宅都是以面向大道的方式作環狀排列(所有的環狀道路皆以大道來命名),或是面向以輻射狀向田園城市中心聚集的寬闊大道或馬路。詢問帶領我們參觀田園城市的朋友,這座小城市有多少人口,得到的答案是田園城市本身大約有 30,000 人口,在外圍的農業用地上則約有 2,000 人口。此外,田園城市裡共有 5,500 塊建築用地,平均每塊土地面積是 20 英尺 ×130 英尺(約為 242 平方公尺)──最小的建築用地也有  20 英尺 ×100 英尺(約為 186 平方公尺)。個別住宅或是住宅群展現出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與設計品味──有一些住宅具有共用的花園或廚房──住宅的興建準則是遵照齊一的街道線或是和諧的空間變化,而其關鍵在於市政當局會透過適當的衛生下水道安排加以控制和嚴格執行,然後鼓勵個別住宅充分發揮個人品味與設計創意。

再向田園城市的外圍走去,我們會碰到「林蔭大道」(Grand Avenue)。它絕對是名副其實的景觀大道,因為它有 420 英尺(128 公尺)寬,[1] 形成一圈長達 3 英里(4.82 公里)的綠帶(green belt),將中央公園以外的田園城市分隔成兩大區帶。景觀大道構成另一個面積多達 115 英畝(約為 46 公頃)的環狀公園──它距離田園城市裡住得最外圍的居民不過 240 碼(219 公尺)。在林蔭大道裡面的 6 個基地(sites),每個基地占地 4 英畝(1.62 公頃),裡面設有公立學校、遊戲場和花園等,有的基地則是保留給教堂。當地居民可以依照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教派決定要蓋什麼樣的教堂,並以教徒捐獻的基金加以興建和維護。我們觀察到面對林蔭大道的住宅和田園城市同心圓狀的整體計畫有所背離,同時,為了確保在林蔭大道的前緣可以形成更長的沿街線,它是設計成半月形──因此也讓林蔭大道的視野更加寬闊。

在田園城市之外的邊緣地帶設有工廠、倉庫、牧場、批發市場、煤礦集散場、木材集散場等,它們都面對環繞整個田園城市的環狀鐵路,並有支線鐵路連接穿越這些土地上的幹線鐵路。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產品能夠從倉庫和工廠中直接裝載,經由鐵路運往外地市場,或是將外地的產品直接送達倉庫或工廠。如此不僅可以大幅降低包裝和裝載的成本,讓運送的破損降到最低,同時也能減少田園城市的道路交通,大幅降低道路維護的成本。每一個倉庫和工廠的門口都有一個貨運站,田園城市的居民距離最遠的客、貨兩用鐵路車站,不超過 660 碼(603 公尺)。這些面對鐵路的工廠基地縱深約 150 英尺(45.72 公尺),另一面則面對寬約 90 英尺(27.43 公尺)的馬路(第五大道)。

田園城市居民的排泄物將在農地上加以利用,它有大型農場、小型合作社、市民菜園、牛奶工廠等不同的經營方式。各種農業生產的自然競爭──視其業主願意支付給田園城市當局最高租金的意願而定──會帶來最佳的農作系統,甚至因此產生適合各種耕種項目的最佳系統。吾人可以輕易理解大片田地有利於小麥的栽植,因為它需要資本主義的機械農業或是合作社組織的集合耕作;而需要更精緻和個人照料的蔬菜、水果及花卉栽植,還有需要更多藝術和創造能力的農業生產,可能更適合個人或小型團體從事。咸認特定的施肥或栽植方法,還有特定的人造及天然環境,其效率和產值會更高。

田園城市計畫的有無,如果讀者們樂於如此稱呼它的話,將透過鼓勵個人提案的方式,讓人們充分合作,使我們得以避免城市停滯或衰亡的危險。依照這種競爭模式所增加的租金收入是市民共有或市有的財產,而且大部分的租金收入都會用於田園城市的持續改善上面。

當田園城市步上軌道時,也就是人們從事各行各業,而且每一個區域都有商店和倉庫時,田園城市本身就提供了農業土地上農作人口最自然不過的銷售市場,因為當田園城市裡的人們要購買這些農產品時,就完全省去來自遠方的鐵路運輸成本。而且,他們也不用將市場完全局限在田園城市之內,而是可以隨自己高興將產品賣到任何地方。在此,正如本實驗每一個吸引人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權益並未減損,反而是讓選擇的範圍更加擴大。

自由原則同樣適用在田園城市的製造業或其他行業。除了土地的一般法則和是否足以提供工人足夠空間與衛生條件等限制外,人們都可以自己作主。甚至像是水、電(照明)、通訊等適合自治市政府提供的公用事業,也沒有嚴格的限制或絕對壟斷。如果有任何私人企業或個人能夠證明其有能力以更優惠的條件供應給全城或是部分區域,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上述服務或任何商品。一個真正健全的行動系統所需要的人為支持,莫過於健全的思想系統。市政當局和企業的行動範圍可能會大幅擴大,果真如此的話,那也是因為人們對其深具信心,充分展現在可以自由從事之事業範圍的大幅擴張上面。

在外圍土地上還散布著各種公益和慈善機構。它們並非市府當局轄下的機構,而是各界公益人士受市府之邀在開闊、有益健康的地區設置這些機構,並加以經營管理,市政當局僅收取象徵性的土地租金。之所以這麼慷慨,是因為這些機構會給整個社區帶來莫大的益處。此外,當移居田園城市的人們是最有活力和資源豐富的人士時,讓需要幫助的同道享受人道關懷的實驗成果,也是非常合理和正確的事情。

[1]布魯塞爾的米地大道(Boulevard du Midi, Brussels)也不過 225 英尺(68.5 公尺)寬。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辭了竹科回家種菜!都市中這些瘋狂農場都由他打造,「屋頂農園」再現回憶中的田園風光

【報橘專訪】「舊莊」是你想像不到的都市淨土!這處親山傍水的小田園,點綴南港最美的人文與環境

「大家都說台灣市容醜」── 借鏡巴塞隆納的棋盤式街道、八角形街區 ,都市計畫如何讓城市「發大財」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百年眾望經典.明日田園城市:與飛機並列20世紀初期兩大發明,超前時代的城市規劃先聲》,由 聯經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