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立委推動《食農教育法》立法。圖為嘉義縣溪口鄉稻田,圖片來源:台灣拼圖- 阿榮
近來萊豬議題甚囂塵上,顯示台灣大眾很關切食安議題。但食安除了關乎國際上的貿易讓利、國內的政黨協商,以及相關機關的監督外,食品與農業教育,更是掌握食安的重要一環。立法委員洪申翰今(1/5)與民團、農業智庫與其他立委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行政與立法部門盡速完成「食農教育」立法,完備食安教育與認知普及。
台灣推動《食農教育法》草案,共有 3 目標
「食育」一詞從日本而來,是由推廣養生飲食的日本軍醫石塚左玄所發明。由於 20 世紀末西方速食文化進入日本,日本政府想要培養人民對於食物營養的知識,因此於 2005 年公布《食育基本法》,推動「食育」;其他如英國、韓國等國也皆已展開「食育」的立法或實行措施。
根據台灣的「食育基本法研究會」,食育是「習得飲食相關知識及食品的選擇能力,以及培育國人實踐健全飲食生活之能力」;而追隨國際推動「食育」的腳步,民進黨立法委員洪申翰、吳思瑤、黃世杰及范雲等共同擬出《食農教育法》草案,要求中央的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及地方縣市政府,從衛生、教育、環境、文化、採購、科技研究等層面推動食農教育。
其草案有 3 目標:
- 培養國民消費觀念及飲食習慣,強化健康飲食生活,增進國民自主選擇飲食之識能。
- 鼓勵國民參與農業生產至飲食消費過程之各種教育活動與實際體驗,增進生產者及消費者之交流,強化國民對國產農產品認同、信賴與支持。
- 維護飲食與農業文化的傳承,推動地產地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地方創生與農業永續發展。

由左到右:范雲、吳思瑤、洪申翰、鄭秀娟、陳玠廷。圖片來源:洪申翰辦公室提供
食農教育立法,將是台灣食安軟實力
關於為何推動《食農教育法》,洪申翰提到,社會大眾現在非常關注食安議題,行政部門也不斷鼓吹大眾優先食用國產豬牛肉品;但事實上,《食農教育法》就是擴大使用國產食材的關鍵鑰匙,應該儘速立法通過,為台灣食安體系補上重要基礎。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表示,台灣不可能脫離國際自由貿易風暴。這 10 年來,萊牛、萊豬或日本輻射可能污染食品叩關爭議持續不斷,要根本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不能單靠法律的禁制或高成本的邊境管理,而應該要倚賴安全的環境生態與農村,也就是形成讓食物營養、土地水源安全,以及農民樂於耕作的環境,國民才能輕鬆辨識健康安全的食物,擁有綠色友善生態的生活方式。
因此,主婦聯盟繼 2014 年倡議食農教育立法,在 2021 年也期待《食農教育法》能儘快完成立法並能落實,鄭秀娟說:「希望視食物、農業、土地、綠色生活方式為一體,厚植台灣食安軟實力,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良方。」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玠廷則表示,每當食安事件出現,消費者雖然能理智地從資訊上認知食品安全性,但,情緒上卻還是充滿不安;他指出:「透過認識、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讓每一次的消費都能夠在充分的資訊下,依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與條件,做出最安心、負責的選擇。」
食品教育:從學童擴展到全民
食品安全與教育最先從校園開始。立委范雲已於這會期提出《學校飲食教育法》草案,涵蓋「健康飲食教育」與「飲食文化教育」,建立學生對在地食材、農業與多元飲食文化的認識;學生能夠邊吃邊學,認識自己入口的食物,理解背後的歷史脈絡及產業鏈,同時校園飲食也能夠融入台灣多元族群面貌。而立委吳思瑤也在第九屆任期率先提出《學校飲食法》,全方面把關學校飲食的食材安全。
食育在台灣已有進展中的案例,立委黃世杰舉出桃園支持在地農業的食育例子:「像是桃園學校午餐,已採用有機蔬菜之使用,使桃園成為北台灣有機農業最大產地;或是學童所飲用的豆漿、黑豆漿,是選用選區內觀音、新屋所出產大豆及黑豆,也讓學童理解到這邊是大豆生產的重鎮;另外楊梅生產的仙草等農業產業也能與學校自然課、戶外課程結合,發展系統性的農事體驗課程。」
而《食農教育法》則是將食育從學童擴及全民。立委范雲表示,日本在 2005 公布《食育基本法》,韓國則在 2013 年實施《飲食教育法》,都是強調在家庭、學校、社區等場域,能夠執行食育。
吳思瑤認為她自己所推動的《學校飲食法》,以及現今要推動的《食農教育法》,同樣都在促進 4 個目標:第一,給國人健康飲食的教育,推動地產地消;第二,認識台灣在地農產,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第三,建構並保存台灣食文化;第四,搭配地方創生政策——認同在地食物,就是認同在地文化振興。她強調,日本 2005 年在推動《食育教育法》時,是 4 個部會共同負責,對應於我們的教育部、農委會、衛福部、環保署,期待台灣也能跨部會推動《食農教育法》。
推薦閱讀
【你也害怕吃到萊豬嗎】批踢踢網友打造「萊豬查詢器」平台,盼能讓資訊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