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全球通報確診病例超過 8500 萬人確診,逾 184 萬人喪命。而截至 1 月 3 日,台灣累計確診病例為 812 例,防疫成績成為國際焦點。日前,《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台灣封鎖邊境的防疫措施不利於與疫情持久戰,直言「好運能維持多久」?
好運能維持多久?
這篇文章出自曾派駐北京的《紐時》記者鍾旻(Raymond Zhong)。他以專文報導台灣的防疫狀況,文中提到台灣人的生活正常地令他毛骨悚然:婚禮正常舉行、擠滿棒球場看比賽、聆聽大提琴音樂會、逛夜市等。台灣人口數多於佛羅里達州,死於新冠肺炎的人卻屈指可數。
鍾旻指出,台灣能像平行世界般不受疫情影響,有賴於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包括台灣人在內,即便獲准入境台灣,仍須進行 14 天隔離檢疫。鍾旻提到這樣的防疫高牆確實幫助台灣不受疫情困擾,但當世界各國開始施打疫苗時,且放寬對疫情的防禦,台灣的防疫高牆政策,就可能使得自身在經濟或是政治層面受到全球孤立。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C. Jason Wang 指出,長時間以來,台灣始終超前部署,令人敬佩,但他認為這有一絲運氣成份。他認為,台灣最快也許在今年 6 月施打疫苗,但台灣要再維持 6 個月很難,畢竟全球確診激增,必定有更多病例將越過防線。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Dale Fisher 認為,相較於台灣,新加坡的防疫措施更為靈活。新加坡認為就算旅客帶進新型冠狀病毒,也不大可能廣泛傳播,「如果你對防疫體系沒信心,國境只會愈守愈緊」。他也提出質疑,如果疫苗無法持久免疫,台灣民眾能再忍受與世界隔絕的生活嗎?
防疫構想源於黑暗中摸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向《紐時》表示,在證實疫苗能有效抗疫前,政府不太可能改變防疫政策。他也暗示,台灣不會像其他國家迫於民意而鬆綁防疫措施,等到疫情復燃才亡羊補牢。
陳時中也相信會有另一波疫情爆發。雖然,全球疫苗已經開始陸續施打,許多人會想「我已接種疫苗,或是我下週要接種疫苗,我等夠久了,可以自由了吧」,但陳時中認為,只有當更多證據顯示疫苗有免疫效果後,台灣才可以真正放鬆。
陳時中坦言,許多防疫構想源於「黑暗中摸索」。
陳時中舉例,去年 2 月,鑽石公主號遊輪爆發群聚感染,許多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呈陰性反應的乘客獲准下船,之後篩檢卻呈陽性反應。陳時中說:「這清楚告訴我們,採檢無論陽性、陰性都必須隔離。」
有效分配防疫能量
台灣防疫措施著重於隔離檢疫,既可減輕醫療負擔,也不因篩檢而耗損防疫能量。上週,英國變種病毒現蹤台灣,部分專家開始呼籲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揪出無症狀感染者。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則認為目前的防疫措施已經過時,面對更快速擴散的疫情,應開始全面篩檢入境者。
然而台灣防疫方針是無症狀患者隔離 14 天後大幅降低傳染風險,陳時中相信台灣一定有無症狀患者成為漏網之魚,「但如果那些病例沒有造成問題,是該大費周章把他們找出來,還是將精力投注在已造成問題的病例上?」
指揮中心:持續觀察
面對《紐時》提出的質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因為台灣過去有 SARS 防治經驗,採比較保守的方式去處理疫情;也嚴格限制入境後居家檢疫十四天,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只是各國不易達成。
莊人祥也表示,部分國家已經在施打疫苗,各國都在關注疫苗施打後的免疫效果能夠維持多久。各國措施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指引,未來也都可能納入台灣防疫的參考。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哈薩克遭中國抹黑「不明肺炎」,加入「一帶一路」反被中國人搶光工作
【武漢肺炎續集:北京再起】醫院被塞爆、班機取消近 4 成!首都變全中國唯一「二級響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