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發表十個「不得」,審查學術自由。

中國教育部發表十個「不得」,審查學術自由。圖片來源:thebeijinger

中國論文發表早已是積習難改的亂象了,要求買賣論文掛名、研究結果造假,而掛上別人的名字規避、轉嫁風險等學術腐敗情況氾濫。今年初湖北就傳出「一篇論文 13 人署名」,其中甚至包含與論文無關的行政人員。

十個「不」導正歪風還是學術審查

為了導正中國學術圈的亂象,中國教育部日前發布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中國媒體將它整理為十個「不得」。其中包含「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不得盲目採信、引用和宣傳各類機構發布的排行榜」等。

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國審查、限制學術自由早就稀鬆平常,藉著學術身份批黨、批政府的學者不是被拔官就是噤聲,有些甚至被消失。像是中共中央黨校的蔡霞教授被開除黨籍、中國清華大學許章潤教授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如今更明文規定不得刻意矮化中國,將不再有學者敢批評中國時政。

據《端傳媒》報導,2017 年時,中國廣電總局向英國倫敦大學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要求下架超過 300 篇的期刊文章。當時《中國季刊》選擇撤下文章,直到受到學術界抨擊,才又重新上架。中國透過挹注外國學術機構,以要求國際學術圈聽令行事,嚴重侵害研究自由。

台灣學術遭紅色審查

日前台灣也發生了《中國季刊》事件的翻版。台灣華藝線上圖書館與中國合作的「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疑似配合政治審查。資料庫業者竄改內容,內容提及「我國」,一律更改為「台灣」。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透過臉書表示,自己用「何明修」搜尋,發現雖是同一公司的資料庫,但「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的搜尋結果僅 23 篇,華藝卻有 57 篇。比對後發現,消失的都是一些被認為敏感的文章,如〈第三勢力與傘兵:比較台港佔領運動後的選舉參與〉等。

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透過臉書貼文表示論文在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被消失」。

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透過臉書貼文表示論文在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被消失」。圖片來源:何明修教授臉書

據《中央社》報導,華藝數位公司副總經理楊長春表示,台灣是把所有文獻資料庫都提供給中方,對方則可以選擇要賣的商品,且依照中國的法規,任何的網站經營管理,都必須由中國的公司主管。楊長春也直言「你感覺是審查,但對方的感覺是選擇要賣的東西。」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也表示,國家主權地位不容矮化,將要求大專校院檢視所授權的資料庫業者,如有不當運用,應立即要求業者改善,如未改善,應中止授權關係。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中國統戰模擬實驗室開業】廈大台研院祭出 AI 和大數據侵台新招,還邀各國學術交流

【網:這才像真中國知識分子】拒變黨校!復旦大學章程刪「思想自由」,學生唱校歌抗議要「學術獨立」

【倫敦政經學院拒收中國統戰錢】LSE 教授痛批:大學拿中資損害學術自由,更羞辱學者智商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thebeij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