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橘》團隊專訪漢翔總經理——馬萬鈞。圖片來源:《報橘》攝影。
2020 月 10 月底,台東 F-5E 戰機墜毀的憾事讓「高教機是否能提前量產」瞬間成為全台關注焦點。前身是空軍航空工業局的漢翔航空工業,對此也在這個月初表示,正在對勇鷹機做「全系統測試」,將在 2021 年底啟動「高教機量產」,希望能在 2026 以前完成 66 架的交機。
《報橘 BuzzOrange》這次邀訪到漢翔總經理——馬萬鈞,他曾坦言因為看見「 F-16 戰機維修國家隊」而動容,因為發現每間廠商都把「捍衛台灣空域」放在企業利潤之前。
今年六月,新式勇鷹高教機在台中清泉崗機場正式首飛,這是繼 30 多年前,IDF 戰機首飛後,台灣航太業再次寫下歷史的新一頁。但馬萬鈞總經理直言,這還只是開端,像是台灣對國際社會宣示:「我們可以用最先進的科技,設計出軍用機」。
打自國造 IDF 戰機後,台灣研製的能量已經冷卻多年,現在花了很多力氣,才恢復技術的能量,但這對馬萬鈞來說還不夠,因為以往戰機內許多關鍵系統,都還是採用國外技術,他形容:「真正的『國機國造』是要能做到整機全部國內產製。」
馬萬鈞強調,產製的程序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尤其在談國防科技時,「暫停」就等同「結束」。他分析:「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強國』是沒有航太產業,就能成為世界強國的,所以台灣要成為在世界上動見觀瞻的國家,就要有不停歇的航太科技發展。」
我們曾與馬萬鈞總經理進行過一場直播,深入了解航太產業的科技心法,會後也特別針對疫情下的台灣局勢作切角,進行一場深度訪談,而他也有說不完的故事,要一起帶給讀者。
採訪/張育寧
文字整理/盧亞蘭
《報橘》: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帶動供應鏈協作?若真的要成立國家隊的話,目前還需要什麼?
馬萬鈞:談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弄清楚「組了一支國家球隊,是要去打什麼球」?如果找了保齡球高手打籃球,必定會輸。所以要搞清楚台灣的航空產業、和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走。
我們是世界上少數能「獨立設計一架軍用機」的國家,但民用機還有一段路要走。從概念、系統、到細部製程設計,台灣「一條龍」都沒有問題,而在飛機上的零組件也都有充足的自製能力,包括骨架、和結構件等,都是國家隊的強項。航空產業未來最需要機械、電機、化工、材料人才,但其實什麼人才都需要、什麼產業都要加入,包括纖維、樹脂、電腦、光學等,把這些產業加在一起,那才叫做「國家隊」。
現在「系統件」需要突破關鍵技術,我們有和中科院、工研院等合作,因為他們有豐沛的技術能量。台灣高水準人力很充沛,我們做為系統商,引導國內做電腦、光學、電機等產業的結合,航太產業就能繼續向上提升。現在我們一樓已經做穩了,要做到二樓、三樓……,一直做到頂樓才能談整機「外銷」。
《報橘》:能不能跟我們談談「高教機之於國機國造」這項「哩」程碑的意義?
馬萬鈞:整個過程是「重建」跟「復甦」。31 年前,我們結合眾人的智慧和能力,設計 IDF 戰機,但過去 30 多年間,卻沒有繼續致力於軍用機的設計製造。今天政府「國機國造」的政策是很好的契機,但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聚集過去的人才、把經驗傳承給新的人才、在未來重建設計能力」?這是一個非常難的過程,過去 3 年花了很長時間,才能設計出飛機。
有人提到,高教機只是一架教練機,但我想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即使是比台灣大很多的國家來說,「新的軍用機起飛」都是件不得了的大事。最近一次首飛的是美國的紅鷹教練機,再之前是韓國的 T-50 金鷹教練機,這些國家都花了很多力氣,才能達到這個成就。台灣能夠在 3 年之內重建能量,且完成設計新飛機,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復甦」。
《報橘》:在談到「產業合作」時,我們會想到工研院最早扶植台積電的例子,您對航太領域的構想,是不是一樣的呢?
馬萬鈞:我講的其實是一個全新模式,以前國家沒有做過——把漢翔、產業界、中科院、金工中心、工研院機械所……等法人研究機構聯合起來,這個概念以前還沒有做過。
國機國造最缺的是「關鍵技術突破」
《報橘》:國家政策的導向,會決定航太產業和國際市場的分工,想請問漢翔對此在接下來兩、三年的策略會是什麼?又會如何組建整個大團隊的方向?
馬萬鈞: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是研發,第二是設計,第三是製造。大家經常把前面兩項搞混,把研發跟設計摻在一起。打個比方,今天找一家營建公司蓋跨海大橋,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設計」大橋,而是「先學會怎麼造」跨海大橋。這牽涉到很多數學、物理、化學,但首先是要把這個能力建立,這步叫研發,或是以專有名詞稱作「關鍵技術突破」,要先學會技術突破,才能設計,最後製造出一座橋。
「設計」跟「製造」我們都很行,缺的是「研發」,這是很昂貴的投資,不是中小企業做得到的,所以為什麼我說要和各院合作,就是要請他們幫我研發。向國家申請預算的各院,確實適合做研發設計,如此大家才能編成一支「國家隊」。
《報橘》:那台灣的 ICT(資訊及通訊科技)是否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馬萬鈞:滿難的,因為台灣企業通常專注在量產,就能賺進大量訂單,這些做得很廣但很淺,連在航太產業也一樣,但這是台灣產業「點到為止」的特色——大量的做,賺很多「 Easy Money 」,但若深挖猛掘,才能真正有永不乾枯的金流。
《報橘》:您認為發展航太產業需要強化哪些政策面的問題?
馬萬鈞:大家都會怕「要是國家政策變了怎麼辦」?但我常覺得這樣想太沒志氣了,好像兩手一攤,等著別人支持自己再來做,但不是這樣吧!至少要去當「吠火車的狗」吧!我過往「狗吠火車」很多年,有一天,火車突然煞車,停下來了!車上還下來一個人問「什麼事嗎?」這的確嚇得我不知如何是好,也就是提出「國機國造」時讓我們都嚇了一跳。
但不管政策怎麼樣,還是要持續不停的講、不停的做準備,要是不理我,我也要繼續講,或到大學去講、去開課,逢人就講。國父當年的「三民主義」不就是這樣講出來的嗎?
一場「如果沒辦法達到,不如不要開始」的國家級任務
《報橘》:您提到高教機的設計製造時程縮短在 3 年之內,是怎麼辦到的?
馬萬鈞:首先很重要的是團隊,包括台灣產業界和中科院,而這最恰當的名稱就是「國家隊」。因為大家有使命感,知道這是一個「mission」而非一樁「business」,工作的熱忱當然不一樣。再來,我們的確也有很好的工具技術。現在設計飛機已經不會在桌上,拉著計算尺,效率是上百倍在計算。例如高教機的開發過程就透過達梭系統的 3D 軟體進行模擬、驗證,讓我們在設計階段就能找出缺點並直接改善。相較於 30 年前研發戰機需耗費 10 年,這次整個研製過程僅花費 3 年。所以包括人的使命感、工具的進步,加上全部的人都全神貫注在這件事上,才造就了高教機起飛,事實上是真的很了不起了。
《報橘》:除了減少時間成本,還有哪些其它效益呢?
馬萬鈞:對航太產業而言,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時間跟成本,尤其軍用機,「時間」是絕對重要。高教機這個專案是「以時間為先決條件的案子」( Time Critical Project ),也就是說,如果「時間掌控」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乾脆不要開始,而「成本」反倒不是優先考量。
當初排出來的時程非常緊湊。高教機正式出廠是去年(2019) 9 月,首飛是今年(2020) 6 月,過程中只隔九個月,也許我孤陋寡聞,可是就我所知沒看過軍用機從出廠到首飛只隔九個月的。當初時程出來後,我就覺得真是強人所難,但大家拚了命做,過程出乎意料順利,遠比 31 年前做 IDF 戰機順利許多,才能在前陣子給大家看到起飛的模樣,這十分不容易。
在任何一個國家,把十幾噸的東西飛到天上去,還飛得像子彈一樣快,且能平安歸來,在科技工藝中,就超越了「造出一台教練機」,是一件真的很棒的工程。
「後疫情時代」比的將是誰先走出黑暗
《報橘》:疫情對世界各大產業都帶來龐大衝擊,面對供應鏈重組等可能危機,漢翔要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接軌未來的「後疫情時代」?
復甦後的航太產業一定和過去不同,將來不管是私人飛機或民航機,可能都不再是搭載 400 人的設計,通風空調、供餐系統、座椅規劃、或乘客動線也都會不一樣,連空服員的和乘客間的互動也會改變。未來飛機載客量一定會變少,但先決條件是要在「成本增加、票價變貴」後,還有經濟收益,我認為未來坐飛機會更舒服,也會提高服務品質,可能經濟艙是現在的商務艙,商務艙就是套房了,但這就是對未來航空產業的挑戰——如何提供更大的空間、更優質的服務,且成本需要壓得像現在一樣,誰能做到,就能走向明天的陽光,不然只能永遠在黑夜中等待。
《報橘》:疫情對飛機設計發生改變,您覺得漢翔接下來的發展為何?
馬萬鈞:漢翔首先要先恢復「結構件製造」訂單,像是波音的飛機艙門等,飛機不管怎麼改,總要有翅膀和門吧!首先要先活下來,第二個再來談「系統件製造」,漢翔應該要能和研究法人合作做起落架,還有飛機上的電腦跟導航。
《報橘》:前面提到要做到「人才和產業要復甦」,確切指的是什麼概念?
馬萬鈞:我常常在講,IDF 生產停止後,像是一個生態系的太陽消失了,一個本來所有人都為它共同努力的目標,從此停產、消失。今天造高教機其實並不難,因為當年造 IDF 就做過了,其中最大的意義是我重新開始了!我的看家本領又可以用了,高教機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國機國造」非推不可!唯有完整的 MIT 台灣才能用「航太」引領世界
【國機國造寫新頁】台灣製造飛上藍天,締造歷史!「勇鷹高教機」首飛成功具 2 大意義
【歡迎各國來台修戰機】109 家廠商搶組「維修國家隊」!沈榮津為「F-16 維修中心」喊出 3 大目標
參考資料
《TechOrange》【疫後航太新轉機】瞄準 F-16 戰機龐大維修商機,漢翔號召全台廠商共組「國家隊」!
《風傳媒》高教機採購延宕,關鍵出在這個人猶豫不決?關於F-5E汰換,漢翔這樣說
《聯合報》勇鷹高教機提前量產接替F-5?軍方:明年3月起戰測
《自由時報》勇鷹高教機原型機 明年3月起戰術測評
《iThome》漢翔總經理馬萬鈞:國機國造下一階段目標,不只機體設計,連新一代軍用戰機導航、飛控等關鍵系統件都要完全自製
《遠見》靠軍機飛過航空業寒冬,為何漢翔營收掉兩成還能維持獲利?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報橘》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