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揭祕「大數據 AI 心理戰」如何結合時尚傳播、軍事戰略,深入你的網絡神經,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由 野人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
【《BO》編輯檯好書推薦:《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揭祕「大數據 AI 心理戰」如何結合時尚傳播、軍事戰略,深入你的網絡神經,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社群媒體上的資安議題,在近年逐漸被攤在陽光下討論,但你知道網路數據的問題,絕非「刪除臉書」就能解決的嗎?因為曾有「利用社群煽動恐懼」的數據公司,為此鬧出人命。
時間回到脫歐公投前的倒數 7 天,不僅「脫歐」、「留歐」兩派爭執不休,連脫歐派裡,也分成不同團隊,包括極右派政客法拉吉推動的「 Leave.EU 」(脫歐聯盟)、及現任首相強生智囊團籌組的「 Vote Leave 」(投票脫歐),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前者強烈反對讓更多移民進入英國。
當全世界都在關注英國人要怎麼選,卻發生主張「留歐」的溫和派的議員 Jo Cox 遭人當街謀殺的新聞。她的先生痛失摯愛後表示:「仇恨有毒,希望大家團結的拒絕這種仇恨」。但至今依舊許多英國、美國人被恐懼支配,擁戴單邊主義的強生和川普。(選書編輯:盧亞蘭)

圖片來源:Pixabay。
文/克里斯多福.懷利
譯/ 劉維人
2016 年 6 月 16 日,留歐派工黨議員 Jo Cox 走路到西約克郡小鎮柏斯托圖書館,進行每兩週一次的選民對話,聆聽選民的問題與提案。就在圖書館門口幾步路前,一名戴著棒球帽的男子衝了過來,他舉起鋸短獵槍高喊「英國優先!」然後立刻開槍,接下來,男子將這位 41 歲的中彈議員拖到兩輛路邊停放的轎車之間,拿刀開始刺。他一邊向試圖阻止他的旁觀者揮舞刀子,一邊繼續大叫「英國優先!這是為了英國!」一邊繼續猛刺,最後又幫獵槍裝了新彈,直接射擊她的頭。就這樣,育有兩位小孩的 Jo Cox 在人行道上等死。
繼續投放恐怖廣告,死了一位議員也無所謂
英國的槍枝暴力不如美國那麼普遍,Cox 遇刺事件在全國各地引起軒然大波,議員們聚在國會廣場上守夜,哀悼者的鮮花堆成了一座臨時地標。而在人們很快發現兇手是支持納粹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之後,脫歐派與留歐派之間的矛盾更是一觸即發。這時離投票只剩一週,但為了平息風波並向 Cox 致意,雙方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連續三天暫停所有競選活動。
但 AIQ (《BO》編按:AIQ 是一家與「劍橋分析」有關聯的數據公司)卻沒停下腳步,它知道英國媒體無法判斷它有沒有繼續投放線上廣告,於是繼續幫 Vote Leave 宣傳。看來在奈及利亞散播過一堆酷刑殺人影片之後,一位議員之死對他們而言根本算不上什麼。
這時英國的政治氣氛已經極為惡劣,脫歐派與留歐派的議員都收到恐嚇(大部分都是留歐派),種族暴力案件量一飛衝天,社群媒體每天都腥風血雨,整個英國不再有任何人繼續對政治袖手旁觀,每個人都睜著眼睛,揣著怒火,烈焰熊熊。
那段期間,脫歐派把許多說服力道都集中在政客所謂的「大都會菁英」、有色人種,以及歐洲移民上。其中 Vote Leave 躲開種族問題,並顯然刻意把煽動族群仇恨的工作留給 Leave.EU,而 Leave.EU 則是欣然接受並引以為傲。

脫歐派黨魁法拉吉,在自家宣傳海報前留影。圖片來源:推特。
Jo Cox 被殺幾天前,Leave.EU 的法拉吉才剛公布一張競選海報——在大排長龍的棕皮膚移民照片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即將崩潰」( breaking point )。
(《BO》編按:法拉吉,Nigel Farage,是脫歐黨黨魁,而海報上的「即將崩潰」即在暗指「英國不離開歐盟的話,會有太多移民湧入,英國體系會負荷不了」。)
許多人都認為該海報根本就是 1930 年代的納粹宣傳品,只不過從猶太人湧入歐洲,改成棕皮膚湧入英國。
我在加拿大看著這場鬧劇時安慰自己,說 Vote Leave 跟 Leave.EU 不一樣,我那些朋友的案主是Vote Leave,我對自己說,法拉吉才會利用劍橋分析的工具,去煽動種族仇恨,Vote Leave 不可能會用這種手段搶選票。
我錯了。
推薦閱讀
【強生背後的那個男人】英國政壇掀起滔天浪!脫歐政治奇才人生比電影還奇葩?
【矽谷在乎的是錢,不是民主】30 人知道全球將爆發資安危機,但他們只問:該怎麼藉此賺錢?
【按「接受 cookies」=簽下賣身契】跨國「數據分析」公司從 Candy Crush 下手, 搜刮 2 億人個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Mindf*ck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揭祕「大數據 AI 心理戰」如何結合時尚傳播、軍事戰略,深入你的網絡神經,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由 野人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