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經濟學人:3大因素 台企在中國黃金時代已不復返〉。首圖來源:《BO》編輯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據台灣民意基金會 24 日公布的民調結果,台灣人對於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日前說的「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份」,高達 7 成的人贊成;顯示出「反對中國統一」已是台灣社會的高度共識。
此外,近年來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不少台商選擇回流;儘管中共仍不放棄吸收台商、台生西進,推出多項惠台措施,但一切恐怕都是徒勞無功!(責任編輯:徐子捷)

上海黃浦江一景。圖片來源:《BO》編輯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隨著西方對中國崛起更加警覺,北京似乎比以往更渴望強化兩岸商業聯結。但有 3 個理由,造成台灣企業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恐已一去不復返。
中國政府為了吸引台商,除了在 2018 及 2019 年間推出對台 31 條和 26 條優惠措施,今年 5 月還頒布 10 個部門連署的協助台資企業命令,讓台商「獲得和大陸企業相同待遇」。
但報導指出,北京至今種種努力成效有限。自 2015 年以來,每年從台灣流入中國的投資資金已銳減逾 50%。台企之所以對於在中國發展越來越卻步,主要有 3 大考量。
一、地緣政治
《經濟學人》表示,許多台灣人逐漸看清,中國想藉加強兩岸商業連結來達到阻礙台灣正式獨立的目的。因此相較其他外國企業,北京給台企特殊待遇,包括在推動「自主創新」政策時稱台企為國內企業,但這只讓台灣人警覺性提高。
此外,美國政府對一長串中國出口商施加關稅處罰,造成許多台灣製造商撤離中國。根據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最近所做的一份調查,在中國設廠的台灣企業家當中,有 40% 已經或將要「轉移產能」到其他國家,主要移往東南亞。
不僅如此,華為等若干中國科技業巨擘被華府列入制裁黑名單,也造成一些台企更難在中國發展。因此,去年營收 15% 來自華為的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本月證實已提列 35 億美元,準備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新廠。
二、競爭優勢不再
台企面臨的第二項挑戰是競爭環境。例如一名上海台商表示,儘管北京推出多項惠台政策,但為了扶植中國的「紅色供應鏈」,許多合約仍傾向由中企得標,因此他只能寄望得到轉包合約。
寧波台商協會會長黃聖朝也透露,他們一共有約 300 家會員,至今無任何一家在中國標到過大型政府合約。但他不認為這是因為台企遭受歧視,而是近來競爭力和創新力越來越強的中國企業能力勝出。
替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代工組裝的緯創本月同意將昆山廠賣給中國低價競爭對手立訊,可見台灣企業不再將電子組裝廠技術視為必須保護的入行門檻。
三、世代差異
台企投資中國熱度降溫的第三個理由,與世代轉變有關。以昆山台商厚聲集團為例,占多數的台籍主管目前都已接近退休年齡,但年輕一代的台灣人如今卻不太願意到中國擔任經常吃力不討好的工廠主管職。
因此,現在在中國各地經常可聽到台企老闆說,面臨即將出現的「接班斷層」問題,他們對於在中國進行大手筆投資已抱持謹慎態度。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他的心不夠黑,手段不夠狠」—— 我的朋友去了中國 10 年:賠光積蓄、房子被查封、老婆鬧離婚
【一個上海,兩個世界】這才是在中國工作的真實模樣!先看完 3 點分析,再決定是否要西進
【西進的代價】當中國商人偷走「珍奶秘方」,台灣手搖業者能用「在地特色」打出一片天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經濟學人:3大因素 台企在中國黃金時代已不復返〉。首圖來源:《BO》編輯攝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