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由行人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你是否厭倦了都市卻不敢離開呢?你以為沒有未來的郊區鄉村,其實潛藏著前所未有的發展能量
為了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鄉村人口紛紛移向都市聚集,造成原鄉人口外流、產業沒落。目前世界各國都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些小村莊為了保有家鄉的特色,正想辦法對抗財團入侵。
本書除了舉出不少日本和歐洲小鎮的復興方式,也提到了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台中中區再生基地及嘉義檜意森活村等案例。(責任編輯:梁雁)

弗林(Vrin)是位於瑞士東南部,靠近義大利國境一帶的深谷村落,雖然人口只有二五○人,卻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
弗林(Vrin)是位於瑞士東南部,靠近義大利國境一帶的深谷村落,雖然人口只有二五○人,卻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自己種樹建造所有建築物,弗林人講著母語阻止財團開發
這座山村原本靠著跨越國境與義大利之間的貿易而繁榮,十九世紀中曾擁有現在兩倍以上的人口,但後來卻逐漸沒落。村子裡的人多半說著瑞士國內的第四種官方語言羅曼什語(Romansh),這種語言的拼音對外國人而言發音相當困難。本地的傳統產業是畜牧業與林業,但因為繼承人逐漸減少,林牧用地曾面臨被轉換為別墅用地的危機。
村民基於逐漸增強的危機感而成立合作社,買下散於村內的共有地,禁止外來人士進行土地買賣。除此之外,村子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為了避免受到外來經濟活動的牽連,因此與州政府的歷史保存局以及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進行村裡的基礎建設工作。這時起用的建築師是吉翁.卡明納達(Gion A.Caminada)。他出生於一九五七年,從當地的木工鍛鍊起,最後成為聯邦理工學院的教授。他使用當地產的木材,以及當地稱為「Strickbau」,日本稱為「校倉造」的井幹式木造結構,建造了村子的合作社事務所、屠宰場、製材所、葬儀場、多功能大廳等等。村民在保存村內歷史景觀的同時,也兼顧共同體的存續,這樣的努力使這座山村在一九九八年獲頒瑞士歷史遺產協會的華克獎(Wakker Prize)。
根據二○○九年的統計,村子裡的人口約三成,共六十七名從事第一級產業,十九名從事第二級產業,三十名從事第三級產業。傳統的家畜屠宰雖然委託給外部,但也從外部聘雇專業師傅,將傳統製法的熟成肉與風乾肉當成特產販賣。

阿爾卑斯山的深谷村落——弗林。圖片來源:行人出版社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弗林村民對抗度假村開發的壓力,在四周的人都說德語的區域,死守傳統的羅曼什語,使用自己種植、採伐的樹木,建造自己村子裡的所有建築物。他們也將自己飼養的家畜及擠出的牛奶加工販賣。村民排除來自外部的經濟干擾,在自己的領域內,建構可持續循環的經濟系統。這座小村的故事立刻傳遍全球,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有許多人來此造訪。我們雖然動作慢了點,但也在二○一五年九月造訪此地。雖然遭遇了不應在這時出現的暴風雪而吃了一驚,但這場雪就某方面來看,也讓我回想起過去曾造訪過的長野縣南木曾町。
南木曾町過去是中山道上名為「妻籠」的驛站,江戶時代的傳統街景奇蹟似地保留至今,到了一九六○年代這樣的景觀有了名氣,開始有許多觀光客來此造訪。最後就連觀光巴士也開進來,打亂了這裡好不容易維持的靜謐景觀。當地基於危機感成立了「妻籠宿保存財團」,並以此為基礎組成「愛護妻籠會」,町長在一九七一年根據「不賣、不租、不破壞」的守則制定「守護妻籠居民憲章」。這裡最後在一九七六年,被指定為日本第一個重要傳統建築物群保存地區。
瑞士弗林的村民為了避免外來經濟的干擾而果斷買下村有地,將許多產業用的設施共享化、經濟活動合作社化,毅然決然地為了保存與傳承村裡傳統的歷史遺產而努力。他們果敢的挑戰與過去妻籠驛站居民的決心相呼應,讓造訪的我們萬分感慨。
那麼,弗林真是如傳說一般的夢幻村落嗎?邊陲的現狀遠比傳說更現實。村裡的孩子在中學畢業之後,就必須前往設有高中的城市。事實上,建築師卡明納達自己也曾為了升學而進入蘇黎世的工業學校。此外,許多村民也會開將近一小時的車,前往有設鐵路車站的鎮上通勤。而且弗林下游的村落大肆開發度假村,一棟接著一棟蓋起來的井幹式木造住宅,乍看之下彷彿就是卡明納達的作品。網野教授表示,住在蘇黎世等都會地區的年輕人,即使懷著憧憬移居環境已獲得改善的山村,日後面臨子女教育等問題時,還是傾向回到都市。但儘管這裡有著全球最高的物價,所得稅卻壓得極低,因此富裕階層的外國人投資相當積極。弗林就是在阻止這樣的狀況發生。
附帶一提,鄰近弗林所在谷地的另一座山谷深處,有一座名為瓦爾斯的溫泉浴場(Therme Vals),這座浴場的內部裝潢使用當地產的石材打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設計這座浴場的彼德.玆姆特(Peter Zumthor)於一九四三年出生於瑞士第三大城巴賽爾(Basel),並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就在名為庫爾(Chur)的都市近郊設置工作室,庫爾同樣鄰近弗林。玆姆特依此為據點展開活動,展翅飛向世界。他的成名作聖本篤修道院也在弗林附近。然而,瓦爾斯溫泉浴場旁,發表了建造龐大度假公寓的計畫。這座原本就以生產「Valser」礦泉水而聞名的山村,想必將朝著與弗林完全相反的方向前進吧!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蝴蝶、燕子都歸巢了!「忠寮社區」十年再生有成,重現大屯山腳下的百年風華
【搶盡日本鋒頭】屏東巧克力職人突破味蕾極限, 85% 深層口感帶「台灣黑金」席捲全球
用一把「油紙傘」就能迷幻你!小鎮師傅堅守台灣文化,親手刻下族群的下一段歷史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由行人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