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由馬可孛羅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lickr,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

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想知道城市規劃是如何演變的嗎?不同的建築形式和環境,塑造了多樣的生活經驗。來看世界各地的「棲」與「居」長怎樣吧!

科技界大廠幾乎壟斷所有資源,像是估狗、蘋果和微軟,除了積極網羅人才,更迅速收購可能發展為競爭對手的新創企業。為了防止員工離職,估狗創造了宛如「隔離區」的「公司城」,食衣住行育樂都能在公司裡頭找到,要看電影、看醫生、洗衣服甚至睡覺,都有完善的設備供員工使用,如此將工作與生活緊緊綁住,促使沒有家累的年輕人「只能專注在工作上」。(責任編輯:梁雁)

圖片來源:flickr,CC Licensed。

文 /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譯 / 洪慧芳

超脫的創意。Googleplex 那種模式的建築,目的是為了促進創意發揮。他們設計時所提出的問題是:轉向內部(inward-turning)的環境是否有助於創意發揮?

健身房和餐廳就是茶水間,Google 辦公空間充斥校園氛圍

以前大家認為,拆除建築內的隔牆,也同時消除了使員工感到孤立的心理「藩籬」。但純粹的開放空間並無法促進創意交流。辦公室建築師法蘭克.達菲(Frank Duffy)批評了開放式辦公室的概念。那種辦公室中有大量的桌子,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坐在任何地方—亦即「辦公桌輪用制」(hot-desking)。在這種中立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會陷入沉默,盯著自己的螢幕,而不是彼此隨性地交流。這種空間需要搭配一套精心設計的開放計畫來刺激交流,也需要設計得更有特色,它需要變成達菲所說的「辦公景觀」(office-scape)。

Googleplex 是一種特殊的辦公景觀。它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非正式的社交空間,讓大家可以輕易碰面,邊喝咖啡邊聊天,一起思考。更有趣的是,辦公景觀是在一些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呈現這些創意活動。

在 Google 與許多高科技公司中,餐廳與健身房取代了傳統的茶水間,變成非正式的交流場所。他們也把社交空間整合到高流量區裡,而不是單獨成立一個社交區。把洗手間安排在五花八門的餐車、工作臺、沙發的旁邊。那雖然不是標準的設計作法,但非常巧妙,因為一個人上完洗手間解放了以後,身體可能很放鬆。這種刻意的隨性設計,塑造出一種跟制式辦公室截然不同的工作空間。撞球桌、餐車、低矮的沙發、工作站隨性地擺放,使 Googleplex 看起來像高級的大學生聯誼會所。

事實上,Google 打造創意辦公室的靈感就是來自校園,設計 Google 架構的建築大師約翰.米全(John Meachem)想像 Googleplex 是一個「結構鬆散」的大學。

Google 的空間規劃師大衛.雷德克里夫(David Radcliffe)宣稱:「你無法為創新排程。」所以,Google 的辦公景觀策略是讓「員工偶然相遇」。Google 目前在加州的山景城(Mountain View)興建新的園區。新園區中有九棟新建築是長方形,每棟建築的中間都有一個彎曲的設計,不像鞋盒一樣筆直。那個設計理念是:「員工偶然相遇」會發生在那些彎曲的地方。在每棟建築內(就像紐約目前和未來的 Googleplex 一樣),奇形怪狀的走廊也會把員工導向可能偶然相遇的交會處。

沒有理由離開建築:工作和娛樂空間結合在一起,公司內部提供清潔、醫療和其他服務。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這一切似乎都令人想起雅各。事實上,紐約的 Googleplex 就位於她描寫的格林威治村街道上。乍看之下,那裡似乎充滿了她在外面頌揚的那種脈動、自發、偶然相遇。我認為,差異在於,室內彌漫著一種幼兒玩樂圍欄般的氣氛,所以與外面陰森的街道或雅各所處的混亂狀態截然不同。這是與外隔絕,自成一家嗎?打乒乓球,美味壽司無限供應,疲累時有休息室可抒解疲勞,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都有醫生待命值班。這個辦公空間有如昂貴私校所標榜的輔助環境。那些造價高昂的輔助辦公室如今變成「創新園區」設計的典範,彷彿辦公室設計得愈高檔,人就愈有創意似的。

Googleplex 消除了創意工作的一個關鍵要素:遭遇阻力。各種嚴峻任務都會刺激一個人努力克服障礙,但辦公室就像實驗室或藝術家的工作室,應該讓人去思量困境。附設許多娛樂及逃避管道的辦公室雖然有趣,但不見得可以幫裡面的人解決問題。相較之下,MIT 的媒體實驗室裡有各種隱匿的角落以及紙板構成的掩蔽處,看起來凌亂也不友善,但整個環境透露出來的訊息是:重要的研究正在發生。那裡沒有輕鬆舒適的消遣。在較大的城市(ville)裡,媒體實驗室看起來就像還沒被指定為「創新園區」的新創企業聚落。這不僅僅是風格問題,凌亂的空間裡散落著吃了一半的披薩(在我逝去的青春裡,還有煙蒂),散發出一種創意投入的訊號。整潔、舒適、娛樂唾手可得的環境並不會散發出這種訊號。

約翰.杜威(John Dewey)分析了阻力與障礙這兩個創意刺激因子。他在《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裡寫道:「少了內在的緊繃狀態,就會有一股流體直奔明顯的標的,那就不會有什麼發展與成就。阻力的存在決定了智力在藝術品生產中的地位。」生活也是如此,阻力促使我們思考。當然,沒有人想要自找麻煩或自創困難。困難所帶來的刺激是來自外部,是不請自來的,它們會滲透到受控的工作區,然後才有人出面解決。Googleplex 的問題在於,它與外界完全隔離,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完整領域,刻意排除外部的現實檢驗與阻力。

接下來我想說明,當我們在技術上把阻力縮到最小時,所有的思考都受損了,不只創意遭到波及而已。 這種認知的弱化會進一步影響一種智慧城市的特徵。

推薦閱讀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Google 砸 100 億拉拔「Made in India」!最佳的商業和公益共存模式:企業賺錢,社會也進步了

【誰撐起美國夢?】川普停發簽證根本害慘美國,不靠中國人的美國科技還能起飛嗎?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由馬可孛羅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