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將於 9 月底關門

台灣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將於 9 月底關門。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灣連鎖簡體字書店「若水堂」即將於九月底關門,店長表示連年虧損加上台灣「反中」思維是關店主因,長年顧客則表達心中不捨。

「若水堂」創立於 2002 年,專賣簡體書籍與雜誌,曾分別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和高雄等鄰近大專院校地區開設分店,但近年來「若水堂」各分店已陸續關門,7 月底臉書發文將全面結束營業,8 月 8 號更以「若水堂簡體書店—真的是結束」為題,表示「不會改換其他模式繼續經營」。僅剩的台大高雄門市將於 9 月 30 日熄燈。

「若水堂」與台灣 70 年代左翼雜誌《夏潮》一脈相傳

「若水堂」的店長是「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宋東文。《夏潮》是 1976 年創立的台灣雜誌,以「以實現民族和平統一、社會平等正義為職志的人士所組成」,集結了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立場的黨外運動人士,根據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其內容為「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以及反制式歷史教育文化體系,開啟左翼的知識論述運動」。解嚴後,結合日據時期反帝民族民主解放運動人士,以及 50 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人成立「夏潮聯誼會」,1990 年改名為「夏潮聯合會」,宗旨為促進民族統一、政治民主、經濟平等、社會正義、鄉土關懷、文化提升等。1996 年「夏潮基金會」成立,以提昇中華文化品質,協助海峽兩岸之文化、學術、大專院校青年的交流。

「若水堂」店長:知識界不會抱持意識形態看待簡體字

據《巴士的報》報導,店長宋東文表示「若水堂」營運 18 年,當年成立「夏潮基金會」與開設簡體字書店,就是希望對兩岸交往有正面影響。宋東文認為,簡體字書店還是有市場,「很多知識界人士不會抱持意識形態看待簡體字,還很喜歡簡體字的印刷及出版。」。

然而,開設「若水堂」的 18 年中,有 16 年在虧損,共賠掉新台幣 7 千多萬;實體書店遇上網路與手機數位浪潮,最終只好關店。但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宋東文也表示對台灣「反中」思維感到失望,他近幾年一直反覆思量要不要收掉書店,直到今年 1 月台灣總統蔡英文連任當晚才下定決心;宋東文質問「過去兩岸經過這麼多年和平發展的階段,怎麼會落到這種『反中』氛圍中?」

許多網友在「若水堂」關店貼文的底下留言,表達「若水堂」為自己青春回憶,「網路購書儘管方便,但總覺得能到門市選書、翻書,才能真的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書。」、「很多簡體書的內容多樣性很多是臺灣出版界沒有的。我也不認為中國出版的文史哲理書籍會比繁體書來得沒有內涵。」據中央社報導,有顧客也表示電子書不能取代實體書的溫度,且「在選購簡體書、閱讀中國專家學者著作的過程中,也幫助他建立多元觀點。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13 歲港生不撤不散的心聲】每週末聲援反送中!香港被普通話、簡體字佔據,「我真以為去了大陸」

好看重要還是好用重要?海外華文教師:繁體中文未必擁有簡體的優勢

別再吵簡體繁體誰是正統──這位研究生從甲骨文告訴你簡體字的由來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