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數位接軌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年輕人直接回鄉參與發展,但年輕人對於自己要要做什麼內容、有多少資金及家鄉的特點,可能缺乏頭緒。圖片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

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物聯網及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數位轉型」被認為是促進地方發展的方式之一,藉由科技導入偏鄉、串連產業鍊,期望能促進人口回流,並振興地方經濟。不過,在正式進行數位轉型之前,政府和民間需要「前置作業」縮短城鄉習慣落差,還得做通盤性調查、與地方對話,才能找出地區特色及資源,進行最適合的規劃。

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與數位接軌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年輕人直接回鄉參與發展。但為了討生活,自古年輕人就蜂擁而至都會區,被迫面對每天車水馬龍的都市景色,並忍受高物價高房價。有人肯定想過回鄉創業,但要做什麼內容、有多少資金,卻成為一大難題,甚至突然發現,自己其實對家鄉的特點了解甚少,遑論回鄉做長期規劃

《報橘BuzzOrange》這次訪問到客委會產經處處長江清松(以下簡稱江),帶讀者從客家庄的案例思考鄉村「數位轉型」的可能性。對多數「靠山」而生活、從事農業的客家庄來說,「數位」一詞有著遙遠的距離,需靠政府單位前進第一線與在地居民溝通,並提供「誘因」吸引青年返鄉參與。

長者、年輕人雙頭推動,「移居計畫」催動返鄉創業

記者:「數位轉型」讓鄉村有機會重振經濟、促進人口回流,目前客庄數位轉型推動情況如何?有哪些情況需要解決?

江:客委會一直努在協助客庄數位轉型,像是近期的客庄券或去年秋冬旅遊,都是近來著手的工作,我們也盡量鼓勵地方的業者結合數位的方式經營。不過,雖然我們很努力在推,客庄地區還是會面對一些困難,因為許多客庄人口老化的程度非常嚴重,像是新竹的峨眉、苗栗的南庄那附近,老化的程度達到 27% 左右,幾乎是排在全國的前幾名,要讓在地的年長者使用數位化的方式,學習過程會比較困難,他們甚至會非常抗拒。

數位化我們推了好幾年,雖然效果慢慢有彰顯,但速度不會很快,要改變這樣的情況,需要靠許多不同的手段來推廣。

第一,就是使用環境的改變。當大家都在使用,他(年長者)沒有使用,那他自然就會去學。這次發客庄券也是一樣,『你隔壁(鄰居)有在用,你應該來學一下,這個很簡單』,用「簡單」來誘發學習,他不會使用就會去找年輕人幫忙。這就是環境上面去創造機會,讓社區產業願意來參與。

第二,我們鼓勵年輕人回鄉。年輕人如果不回鄉,客家庄基本上就會一直沒落。所以我們從 105 年開始,我們就推了幾個重要的工作,像是成立「地方添手團」這樣的一些駐地工作站,年輕人能願意回到鄉下、回到客庄裡,做一點客庄的事情,去協助社區的勞動、去協助長輩做一些事情,並且幫助客庄做社區改造。我們推動這幾年來,已經輔導了 10 幾個單位,每一個團隊大約有 2 到 3 個年輕人回鄉駐點。

第三,我們去年開始就辦理「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也是希望移居在外地的年輕人能回鄉,或外地唸書的大學生畢業後回到客庄貢獻給家鄉,我們每年會給予一定的補助,一年 50 萬、兩年 100 萬,讓他們有資源在客庄做一些發展跟創生的事務。

客委會透過辦理「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希望吸引創造性人才移居或返鄉,鼓勵有意願者發揮創意與靈感,重新活絡客庄。圖片來源:客委會提供。

我們希望地方的產業能擴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把年輕人招募回去,因此我們也進行地方產業的輔導,有一些年輕人想要創業,就提供他們地方創業的貸款,全額補貼前 3 年利息,3 年後的利率則約 2.3% ,資本性支出最高可以貸到 1 千萬元、週轉性支出最高 5 百萬。

換句話說,我們透過很多種不同的方案,來鼓勵年輕人回到客庄,無非就是客庄必須要有年輕人在,這樣政府許多的想法跟政策才有辦法落實,像是「數位轉型」這件事情。

從明年開始,客委會也跟中小企業處及科技部合作,推動「369客庄產業數位升級計畫」,主要會做兩件事,首先,要進行客庄社區產業升級。現在年輕人會想回鄉,幫忙家裡種田、種茶葉、做巧克力等,若有 4 個、5 個人回去,我們就透過數位科技的方式,看看是網路商開店或是其他型態,形成一個社區產業聚落,不像過去總是只有一體產業,而是有機會把二級、三級都整合起來。

另一方面,明年同時要推動「智慧觀光旅遊」的計畫,透過數位化的方式,把包括伴手禮、旅遊景點、餐廳等資訊做整合,建構出數位化的旅遊系統,呈現更好的內容跟環境。我們著眼的不是只有國內的國民旅遊,這幾年持續在做國際觀光宣傳的工作,不論是東南亞、日本或是韓國,都吸引相當多的遊客,讓知名度慢慢建立起來,未來除了團客,期待數位觀光能吸引更多的自由行遊客來客庄。

推薦閱讀

【想在鄉下生活,又怕沒工作?】日本偏遠小鎮告訴你吸引人口回流的秘密!

【時力專欄】一張地圖看「年輕人回鄉發展」重要性:Google Maps 再強也標不出源源不絕的活力

跟當地人一起捕魚、體驗獨木舟跟伐木——日本民宿如何用地方文化解決人口外流問題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