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特派專欄 鳥鳴般交談 土耳其哨語傳黑海山谷[影] 〉。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土耳其有個奇特的山間部落,由於山區地形崎嶇,居民的溝通不是說話,而是「吹口哨」,不管是通知榛果收成,還是打招呼,都可以用像鳥叫聲的口哨語言傳遞訊息,而且這樣神秘的語言已經在當地流傳至少四、五百年。

不過近年來,口哨語言遇到了「手機」這個勁敵,許多年輕世代已經不學鳥語,而是直接打電話,導致這個黑海山區的語言正在消失。(責任編輯:李姿萱)

土耳其庫胥柯伊村村民卡拉德尼茲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使用這種語言與人溝通。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吉雷松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土耳其黑海地區山谷中,村民吹口哨彼此交談,鳥鳴般地講著「密語」。但是科技發展使得特殊地理環境下的古老溝通方式無用武之地,響徹山間的口哨語言有一天可能變成空谷餘音。

因山區陡峭,發展出可遠距傳話的「鳥語」

「如果妳不在身旁,我連一顆榛果也會不吃。」黑海地區吉雷松省(Giresun)農村傳唱這首民謠,歌詞寫的是動人的愛情故事。

這裡是土耳其最大榛果產區。省政府旅遊官員表示,義大利和德國的知名巧克力品牌,例如能多益(Nutella)和健達(Kinder),都一定要用吉雷松榛果。

當地正值榛果產季,山谷裡榛果園中到處可見忙著採果的婦人。她們包著頭巾,褲檔掛著尼龍繩編織袋,在園子裡拉下枝條,用另一隻手將一顆顆被翠綠外皮包裹著的新鮮榛果摘下,然後整把收進編織袋裡。

來到海拔 700 多公尺高的恰納克徹鎮(Canakci)庫胥柯伊村(Kuskoy),這裡是舉世知名的「鳥村」(Kuskoy土語字意即「鳥村」),清脆鳥囀果然不時響徹山谷,時而高亢嘹亮、時而渾厚、時而宛轉。只是發聲的竟不是枝頭的鳥兒,而是純熟運用舌頭、牙齒和手指「講鳥話」彼此溝通的農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EO)2017 年將土耳其「口哨語言」(Whistled language)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官網介紹,這種溝通方式藉由吹口哨來模仿並且表達要說的話,陡峭山區和崎嶇地形使當地人必須找出遠距溝通的替代方式,才會發展出這樣的習俗,主要是待在戶外時間居多的農耕地區才用這種語言。

過午雨後的庫胥柯伊村山嵐悠悠飄過青翠峰巒,谷水潺潺,涼風帶來幾許清爽。村民寇達拉克(Mursel Kodalak)與父親和弟弟在住家後方山坳處已經採了好幾袋榛果。採收空檔,只見他將兩隻小指放進嘴裡,呼氣發出響亮哨音,隨即有人以哨音回應,雙方一來一往「交談」了一會兒,聽得外人一頭霧水。

口哨語言正在消失,手機是威脅主因

這是寇達拉克與 65 歲嬸嬸玉密罕(Ummuhan Kodalak)間的「對話」,大意是彼此相互通報都正在園子裡採榛果。玉密罕說她從 7 歲就開始「講鳥話」至今。

65歲村民玉密罕示範口哨語。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吉雷松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恰納克徹鎮長卡森(Tuncay Kasim)告訴中央社記者,口哨語言是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發展出的人類特殊文化,靠農業和動物維生的當地人,為了在深谷中彼此溝通而發展出這種語言,「身體的實際移動必須上到山頂再下到深谷,但是聲音流動就不必這樣」。他強調,口哨語言「只能講短句,很長的句子會難以表達」。

法國生物聲學家及語言學家梅耶(Julien Meyer)指出,口哨語言並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當地既有語言的延伸,用哨音把相同的字吹出來。他的研究發現,全世界有超過 70 個族群使用口哨語言彼此溝通。

吉雷松大學(Giresun University)觀光系教授根茨(Musa Genc)研究當地口哨語言多年。他表示,人類大聲說話可達 40 到 60 分貝,用喊的可達 80 到 90 分貝,吹口哨則可製造 130 分貝音量。法國的研究顯示,用法語正常講話時,聲音可傳 40 公尺遠,用喊的可以到200公尺遠,口哨語言則可傳到 700 公尺外

他說:「土耳其的村民告訴我,用口哨語言可以輕鬆地在 300 公尺內彼此溝通。」

根茨進行文獻研究後研判,黑海地區口哨語言可能已存在 2500 年。他坦承,此一推斷無從考證,「但我們確知,口哨語言在這個地區已至少使用 4、500 年」。

他已集結研究成果,預定今年稍晚出書「土耳其的口哨語言(鳥語)—我們有 2500 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不用說也不用手勢的唯一溝通方式」(TÜRKÇE ISLIK DİLİ (Kuşdili) —2500 Yıllık Kültürel Mirasımız Konuşmadan İşaretleşmeden Anlaşmanın Tek Yolu,暫譯 )。

根茨表示,土耳其語有 8 個母音、21 個子音,其他語言沒有那麼多母音,因此相較於其他語言,土語可以發展出更多、更豐富的口哨語言。

科技發展讓歷史悠久口哨語言的存續面臨挑戰。UNESEO指出,使用手機是主要威脅之一,新生代對口哨語言的興趣已持續顯著衰減。

根茨告訴中央社記者:「(土耳其口哨語言)1960 年代有 46 個村子在使用,今天只剩下恰納克徹鎮、格雷萊鎮(Gorele)、蒂雷博盧鎮(Tirebolu)…估計還有 1 萬人在使用。」

庫胥柯伊村從 1997 年起每年夏天都舉辦聚會活動讓大家「說鳥話」交流;39 歲村民齊維萊克(Orhan Civelek)自 2013 年起開始對村裡的年輕世代教授口哨語言,這些都是為了保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

根茨說,吉雷松大學觀光系與齊維萊克合作,已將口哨語言列入下學期的選修課程,並且計劃開發手機應用程式(App)推廣這種語言。

對於當地特有「鳥語」正在消失,恰納克徹鎮長卡森希望政府高層投注資源,加上學界努力,或許才有可能保存口哨語言。

「我小的時候,整個山谷都講鳥語,現在只剩下庫胥柯伊村還可以聽得到。」卡森說:「生活環境和生產活動改變會使固有文化消失,世界上已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果沒有設法讓人願意繼續住在村子裡、沒有讓會說鳥語的人跟小孩住在一起,活的語言有一天將會逝去。

土耳其吉雷松省恰納克徹鎮庫胥柯伊村13日過午雨後,清翠山巒流露一抹清爽。當地的口哨語言於201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吉雷松攝,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看太多螢幕小孩會變笨?專家指短期性無恙,但「看什麼」才是重點

「中國台灣」早已不稀奇!菲律賓販售「中國馬尼拉省」製護髮霜,羞辱國格氣死一堆人

「你們再不讓我回家,我要拿刀子自殘」,生命走到最後,自己選擇怎麼死是「善終」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特派專欄 鳥鳴般交談 土耳其哨語傳黑海山谷[影] 〉。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