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由野人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取自 Pixabay。)
【《BO》編輯檯好書推薦:《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幫川普當選、讓英國脫歐,看大數據、Facebook 如何洩露你的個資來操弄你的選擇?》】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自從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社群軟體上「個資洩露」的問題越來越被國際重視,但你有想過搜刮這些資料的公司,背後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嗎?
試想這樣的一早:起床後到智慧冰箱拿早餐,開啟掃地機器人,然後坐在沙發上用 kindle 看電子書、電子報,也在上面標註上班開會可以討論的重點,再用 Siri 幫你叫車,等待時你玩了一個臉書上的心理測驗,最後聲控 alexa 把燈和冷氣關掉。聽起來很現代吧?但你意想不到的是,「廣告商」同時能得到大量資料,而且不是用來賣牛奶給你,而是用在對的時間、以你最喜歡的關鍵字、勾勒出你嚮往生活面貌,來推銷你本來不可能接受的法案、甚至總統候選人!(選書編輯:盧亞蘭)

劍橋分析公司前 CEO 亞歷山大・尼克斯。圖片來源:《CNBC》影片截圖。
文/ 布特妮.凱瑟( Brittany Kaiser)
譯/楊理然、盧靜
我們知道讓劍橋分析公司和其他政治傳播公司很不一樣,而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就是資料庫的大小,泰勒解釋道,這個前所未見的資料庫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非常驚人,而且它所包含的資料每一天都在成長。為了建立這個資料庫,我們透過授權來購買美國公民的個人資料。只要負擔得起,我們就會從供應商那裡購買各種個人資料─從益博睿公司到安客誠公司,再到資訊集團公司。也就是這樣,我們買到了許多美國人的財務資料,從中可以得知他們在哪裡買了東西、花了多少錢、去哪裡度了假,以及讀了些什麼書。
我們會將這些資料和他們的政治情報(也就是他們的投票習慣,這也是可以公開取得的資料)進行配對,然後全部將這些資料和他們從臉書得到的資料(他們按讚的貼文)進行配對。光是從臉書,我們就能從使用者資料中取得 570 個使用者個人資料點。因此,綜合所有以上提到的資料,我們可以取得每位 18 歲以上美國成人的 5,000 個資料點,也就是大約 2.4 億人的資料。
此外,泰勒說,這個資料庫的特殊之處在於,我們還可以透過臉書傳播訊息。我們能利用臉書的應用程式平臺,觸及到那些被我們蒐集了大量資料的人。
先偽裝成 APP 開發商,從 Candy Crush 搜刮個資
泰勒告訴我的事,讓我把我在 SCL 公司經歷過的兩件事情連了起來。第一件事是發生在我剛到公司的時候,2014 年 12 月的某一天,我們的一位資深資料科學家 Suraj Gosai 把我叫到他的電腦前,同時在場的還有一位博士研究人員和一位公司內部的心理學家。
他們三人開發了一種叫做「性羅盤」的人格特質測驗。這個測驗表面的目的,是透過詢問像是最喜歡的性愛姿勢之類的性喜好問題,來確定一個人的「性人格」。但我現在開始明白這項調查不僅是為了讓人覺得有趣而已。它其實是一種從人們給的答案中獲取「資料點」的手段,這也是 SCL 公司的一種偽裝方式,目的是透過取得關於個性和行為的資料點,來蒐集網路使用者和他們朋友們的個資。
另外,曾經流傳到我這裡的某個線上測驗也是類似的情況。那個測驗叫做「音樂海象」。測驗中,一隻卡通小海象會問使用者一系列看似無害的問題,以確定使用者的「真實音樂人格」。這個測驗也是在蒐集使用者的資料點和人格特質資訊。
泰勒繼續解釋,還有其他線上活動也是獲取個資的手段。例如,我們透過一些程式獲得了臉書公司擁有的 570 個使用者個人資料點以及每一位使用者好友的 570 個資料點。當我們在臉書註冊、或登入「糖果傳奇」(Candy Crush)之類的第三方應用程式,並且在服務條款出現時點了「同意」之後,臉書就會把我們和我們朋友的資料傳給這些應用程式開發商,然後開發商就會在不經意間,再把資料傳給任何他們分享的對象。那時,這種資料取得的方式是透過臉書所謂的「好友 API 」來進行。「好友 API 」是一個惡名昭彰的資料傳送門,它違反了世界各地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因為在美國或世界各地,沒有任何法律會允許某人在未經同意之下,代表另一位有行為能力的成人做決定。在那時,「好友 API」的使用變得隨處可見,畢竟這對臉書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收入,但這個機制也讓 4 萬多家開發商(包括劍橋分析公司在內)利用這個漏洞,從毫無戒心的臉書使用者那裡獲得資料。

〈劍橋分析公司〉的全球客戶分布圖(藍色區域),其中在亞洲包括印度、印尼、及台灣。圖片來源:野人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劍橋分析公司一直都在蒐集和更新資料,所以能隨時知道美國人最近關心的事物是什麼,就這樣公司每天都在採購美國公民的最新資料,藉此不斷壯大自己的資料庫。而這些資料的來源,其實都是人們每次上網時,點擊「是」並接受電子 cookies,或點擊「同意」並接受任何網站上的服務條款時所提供的。
劍橋分析公司是從益博睿公司這樣的機構購買新的個人資料。益博睿公司一直在盡可能地蒐集個人資料,追蹤人們數位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和每一次消費。這麼做的目的,表面上是為了提供信用評分,但實際上則是為了透過出售這些個人資料時獲利。此外其他資料經銷商也在做類似的事,例如安客誠公司、麥哲倫公司、L2 政治公司等經銷商。
這些公司通常會呈現大量的服務條款來讓使用者不想仔細閱讀,然後再引導使用者勾選同意條款的小框框,其中當然會包含同意資料蒐集的條件,因此,使用者不需要特別選擇,就會同意第三方蒐集自己的個人資料,畢竟,使用者無論如何都必須勾選,否則他們將無法繼續使用任何他們想要的遊戲、平臺或服務。這些公司讓資料蒐集變成很簡單的一件事。
一分鐘內開兩個新聞網頁,資料就已傳給 174 處
我從泰勒那裡得知最令人震驚的事情,是關於資料的來源。我不是很想跟你們說實話,但如果你在線上購買了這本書的電子版本,就代表你已經製造出了大量的資料集合,而這些資料也早已經被世界各地的資料經銷商轉賣給廣告商,為的是更容易控制你的數位生活。
如果你在網路上買了這本書,你的搜尋紀錄、交易紀錄以及過程中瀏覽每個網頁所花的時間,都會被你使用的平臺記錄下來,也會被在你電腦上的「 tracking cookies 」記錄下來。透過這些追蹤資訊,第三方就很可能有機會蒐集你的線上資料。
說到「cookies」,你有沒有想過當某些網頁問你「是否接受 cookies」時,它們到底是在要求什麼? cookies 可以說是一種已經被社會大眾接受的間諜軟體,cookies 聽起來沒有什麼有害的意思,而你每天也都會同意接受許多 cookies,然而,它其實是一個用在毫無戒心的市民和消費者身上、經過精心策劃的詭計。
Cookies 基本上會追蹤你在電腦或手機上所做的任何事情。你可以自己去找瀏覽器的外掛程式來看看有多少公司在追蹤你的線上活動。你可以找到超過 50 個這類的外掛程式,例如火狐瀏覽器的 Lightbeam 程式,Cliqz 瀏覽器的 Ghostery 程式,或者電子前哨基金會的 Privacy Badger 程式。當我第一次使用 Lightbeam 來檢查有多少公司在追蹤我的線上活動時,我發現,如果在一分鐘內造訪兩個新聞網頁,我就會讓自己的個人資料傳送到 174 個第三方網站,而這些網站會把我的個人資料賣給規模更大的「大數據資料整合商」,例如 Rocket Fuel 公司和 Lotame 公司。對這些公司來說,你的個人資料就像是讓他們的廣告機器,不斷運轉的燃料,在這條資料傳遞的路上,每個接觸到你個人資料的公司都能從中獲利。
一台掃地機器人、配上 Siri、和智慧冰箱,就能知道你在家的「消費習慣」
如果你是在亞馬遜 Kindle、iPad、Google 圖書或巴諾書店的 Nook 等平臺上閱讀這本書,你就會留下許多精確的資料集合,這些資料會記錄你花了多少時間讀書的每一頁、在什麼時間點你會停下來休息,還有你在哪些段落標記書籤或畫上重點。如果把這些個人資料和你最初用來找到這本書的搜尋關鍵字結合起來,提供平臺設備的公司就能從你那裡取得了行銷新產品所需的個人資料,這些零售商渴望你的資料,就算只是一點點你會對什麼東西感興趣的暗示,都可以給他們優勢,而無論你知不知情,或者有沒有同意這個過程,這一切資料蒐集的方式都會繼續進行下去。
另外,如果你是在實體書店買了這本書,然後假設你有一支智慧型手機並且打開了 GPS 定位功能,智慧型手機就會記錄你去書店的路徑,當你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手機也會追蹤你停留了多久時間(例如當你使用 Google 地圖時,就產生了有價值的定位資料,能夠賣給像是 NinthDecimal 公司這樣的廠商)。而在你選擇買這本書而不是別本書之前,你看了某件商品多久,甚至你看的商品是什麼,手機都有可能記錄下來。在結帳時,如果你使用了信用卡或簽帳卡,你購買這件商品的個人資料就會登入到交易紀錄之中。然後你的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就可以把交易紀錄中的資訊,轉賣給大數據資料整合商和供應商,而他們會盡快把這些有價值的個人資料賣出去。
現在,如果你在家裡讀這本書,同時你的掃地機器人正在運作,那麼它就會記錄你坐的椅子或沙發在什麼位置。如果你附近有 Alexa、Siri 或 Cortana 這樣的聲控軟體助手,它就能記錄你在閱讀時大笑或哭泣的情況,你甚至可能有一個智慧冰箱、或智慧咖啡機,它們也能記錄你在閱讀時喝了多少咖啡和牛奶。
所有這些個人資料集合都被稱為「行為資料」,而有了這些資料,資料整合商就有可能建構出一個你的形象,而且通常他們能建構得非常精確,也非常有用。有了這些資料和形象,許多公司就可以根據你的日常生活調整產品;政治人物也就可以利用你的行為資料,在正確的時間點,向你發送讓你聽起來很棒的訊息:想想那些關於教育的廣告,怎麼會那麼剛好都在你送孩子上學的時候出現?這不是偏執狂的想法,因為這都是精心策劃。
另外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當有公司向廣告商出售你的資料時,他們所獲得的利潤總是遠遠高於購買你個人資料的成本。任何人或任何公司都可以透過買賣取得你的資料,然後製作專門以你為目標的數位廣告。無論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你的資料都能讓他們在正確的平臺、正確的時間點上,透過有效的訊息,呈現給你專屬的廣告。
雖然知道了這些,但是你要怎麼抗拒呢?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電子化了,因為這麼做很方便,但與此同時,方便的代價卻很巨大:你免費送出你寶貴的個人資料,讓其他人可以從中獲利,有些公司甚至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每分每秒獲取你的資料,然後從中賺得了數兆美元。你的個人資料價值不菲,而比起你自己或我們的大多數客戶,劍橋分析公司更了解這一點。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個資」到底是不是能買賣的生意?】因為一張照片的「行銷」,她從歐巴馬狂粉變成川普競選操盤手
首次透過台灣各大報紙刊登全版廣告拆穿假新聞,Facebook 這次來真的!
Facebook 想造福 17 億沒銀行帳戶的人!一篇白話文讓你懂臉書幣 Libra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操弄【劍橋分析事件大揭祕】:幫川普當選、讓英國脫歐,看大數據、Facebook 如何洩露你的個資來操弄你的選擇?》,由野人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