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據《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對地方議事透明度的調查,2018 年全台透明度最差的 5 個縣市中,新竹縣即是其一。地方議會透明度低,代表著許多重大政策、預算審查的過程都沒有人監督與關注。

議政的黑箱也影響議員問政的生態,在委員會全程未轉播的情形下,民眾無法區別認真做功課與只會跑攤的議員的差別。而議會審議過程若淪為黑箱作業,到頭來權益受損的仍是人民。(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flickr

今年 6 月 17 日,新竹縣議會發生非常離譜的事情。

綠黨籍議員余筱菁因為在社群網站上,發表縣議會漠不關心民意等言論,遭到國民黨籍議員以「損壞新竹縣議會的名聲」移送紀律委員會,並且決議在下一次臨時會將余議員停權,而這個決議,在會議中,只有五名議員反對這種迫害言論自由的行為,分別是我、余筱菁、羅美文、陳新源以及張珈源議員。

議員因個人發言遭停權,有傷民主制度

針對此一由大黨議員造成的荒腔走板的鬧劇,內政部日前回應:「紀律委員會規範『其他妨礙秩序之行為』,於本準則並無規定,是授權各縣市議會考量議事運作而設,所以並無逾越本準則授權範圍」

內政部沒有說清楚的是,為何地方制度法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地方議會可以使用這些條例直接禁止議員開會?在引發這麼大爭議,且法律的解釋相對有模糊地帶時,中央主管機關卻採取這樣消極的態度,是不及格的,甚至有傷害民主制度的疑慮。

身為少數黨的縣議員,對於縣議會可以透過紀律委員會禁止縣議員出席,感到非常荒謬。尤其禁止的理由是「有損議會名聲」時,更認為內政部應檢視憲法追求言論自由的精神下,立即檢討是否將會造成少數黨或無黨籍議員的寒蟬效應。

若刑法賦與民意代表言論免責權,則縣議會本身更不應該以言論為由,禁止特定議員出席議會的權利。此外,2018 年爆出許多縣議員出國考察報告有多荒謬的新聞後,新竹縣議會竟然就因此停止公開縣議員的出國考察報告,從縣議會是監督縣政府的角色來看,不敢被人民監督的縣議員,根本也不夠格成為監督行政機關的身分。(我認為出國考察報告,應強制公開,不應因地制宜,造成各地縣議員投機的心態,如此才能更公開透明。)

然而新竹縣議會是全台最多政黨同時林立的議會,發生以紀律委員會將特定議員停權之事件,顯然嚴重限縮所有小黨甚至無黨籍議員的權利,亦反映出國民黨可以隻手遮天,因為只要三人提案、七人連署,再多數表決通過,就可以停止個別議員的職權,形同達到罷免的效果。

縣議會不能以政治偏好、特定傾向假稱「因地制宜」,這根本上違背了地方自治的用意。

內政部作為地方制度法主管機關,必須要積極去檢視,有沒有存在不合理限縮議員職權的空間?是否未落實甚或侵害公開透明的規定?地方制度法根本就沒有授權停止議員出席議會的權限,何況再加上議會自治條例中又自行增加「有損議會名聲」這種主觀意識強烈的行為,顯然皆逾越母法授權的規定。

議會透明度惡化,影響民眾知的權利

更嚴重的是,當小黨議員在爭議停權處分的同時,我們關注的新竹 BOO 焚化爐案件正如火如荼進行。難道新竹縣民一票一票投出來的議員,連為選民把關都有問題嗎?
全台地方議會一年合計審議的預算額度高達 1 兆新台幣,無論是程序委員會、或是常設委員會甚或是尚未法制化的政黨協商都是預算實質審查的場域,根據公督盟過往調查經驗,地方議會越不公開當地的預算的審議狀況就越是放水,透明程度最差的苗栗縣就是最好的例子,議會連續 26 年分文未刪預算,導致縣庫破產發不出薪水,而新竹縣則是 16 年分文未刪,財政紀律崩壞,最終遭殃的還是民眾。

議會黑箱直接影響議員問政的生態,幾位 2018 年首次當選的議員,在問政上相對下了較多工夫,但在委員會未轉播的狀況之下,無法突顯與其他只重視跑攤議員的差距,反而埋沒這些不譁眾取寵、默默監督的議員,反而放任出國考察報告不公開,助長議員假考察真旅遊的不當行為,對納稅的選民而言不知情何以堪!

議員應負責的對象是選民,議會的停權決議,已實質侵害了議員代表民意監督市政的職權、侵害了選民的權利,不僅是霸凌少數黨,其實也打壓了改革聲音。

最後仍呼籲內政部應盡速落實公開透明,並且不可放任地方議會藉由自治條例的金鐘罩,霸凌少數黨籍議員。民主社會不應該因為誰做出政治評論,而受到政治上的迫害,余議員只是評論新竹縣議會對陳情民眾的態度,竟然因此遭到停權的處分。議會自訂辦法停權民選議員,在法理上不可能通過檢驗,必須盡速檢討糾正。

推薦閱讀

【時力議員連郁婷專欄】不讓人民有機會公投?縣府把公投提案門檻拉高 50 倍,縣長還說公投「浪費資源」

【時力議員蔡惠婷專欄】為何逼我們喝「水溝水」!源頭竟讓工廠排廢水,台灣人何時才能「喝乾淨水」

【時力議員廖郁賢專欄】最底層垃圾堆了 2 年!中央早補助 1.4 億,KMT 首長竟解決不了惡臭垃圾山?

(本文經專欄作者時代力量新竹縣議員連郁婷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