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近來政府推動「防疫新生活」、發放振興三倍券,鼓勵國人在落實防疫措施之餘,可以多出外走走,慢慢恢復疫情前的日常活動,進而促進台灣的國內經濟

台灣可以,中國做得到嗎?近日中國也想推動經濟「內循環」,一方面轉移經濟成長率不斷下滑的事實,一方面也想藉由廣大的內需市場活絡國內經濟。只是中國「懸殊的貧富差距」恐讓習近平的這帖解藥變得不可能。(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經濟「內循環」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詞。儘管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稱「(中國經濟)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但分析認為,以國內為主的產業循環會造成科技落後、製造成本上升、失業率升高等。

中國貧富差距大,擴大內需市場有困難

面對疫情及中美貿易戰等壓力,習近平 7 月時重申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主張,表示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中國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就算不是全然封閉運行的「鎖國經濟」,但將長長的生產鏈和消費端主要都放置在國內市場,中國是否具備這樣的條件;以及若「內循環」成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近來已有許多財經自媒體及網友議論。

先看條件。作為「內循環」很重要的「擴大內需」,在當今中國並不容易達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6 月才說,中國有 6 億人月均收入僅人民幣 1000 元(約新台幣4200 元);中國嚴重的貧富差距、以及高房價對財富的「綁架」,也讓各種產業都要依靠內需消費變得不可能。

「內循環」恐造成技術停滯,不利產業升級

自媒體「無相財經」7 月 31 日指出,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 3.2 %,其中有 2 個百分點來自於製造業和建築業,但消費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 3.9%。上游的工廠拚命生產,基層消費者卻在疫情中努力存錢,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仍然不足。

至於「內循環」對產業的影響,首當其衝是原本出口導向的企業,難以立刻出口轉內銷,就會有破產倒閉的風險。

上述文章以江蘇省灌雲縣為例,當地生產的情趣內衣,只有不到 4 成是提供給中國國內市場的。中國有很多這樣的特色產業,一個縣就成為全球最大的產地,國內市場難以消化其產能。

此外,有些評論指出,企業出口轉內銷會加大原本國內市場的競爭,對原本競爭力不強的企業造成衝擊,這些都會導致一部分人的失業或薪資降低。

財經媒體「吳曉波頻道」7 月 31 日指出,「內循環」會讓過去在全球競爭下被忽視的中國中西部受到更細緻的開發,但中國企業被迫轉往中西部這個非最優選擇地區發展,意味著企業成本會提高;甚至因經營門檻提高會導致行業局部壟斷,這些都不利中小企業發展。

更重要的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受惠於外資及外國技術的交流,「吳曉波頻道」的文章認為,「內循環」會導致技術交流變得緩慢甚至停滯,不利中國的產業升級,也迫使中國企業提高研發成本。

不過,也有些人認為,中國依然在對外開放,但現實國際環境如此,中國注重「內循環」也是不得已的求生選擇。只是,在國內無法「降房價,提收入,保民生」的情況下,無法期待經濟「內循環」能有好結果。

推薦閱讀

【中國人吃肉害了誰】「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遜雨林就燒出一股煙」,人造肉會是地球救星嗎

【妳,給我閉嘴】日本上流社會馴女指南:最好不要說話,「要講」越小聲越好

【回應紐西蘭總理挺台發言】紐媒直呼「台灣總統」!蔡英文:我們擁有 3 個共同價值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中國經濟拿內循環當解藥 分析憂日子更難過 〉。首圖來源:wikipedia common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