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非本文內容所指。圖片來源:擷取自誠品網路書店。
走進大型連鎖書店,第一眼總是能看見擺設當週、當月或是年度暢銷書的大書牆,擠進前十名的暢銷書在上頭被安穩地供奉著,享受著過路人、讀者注目的眼光,上榜增加曝光度,也為出版商帶來更龐大的利益。
但你知道誰可以決定暢銷書排行榜嗎?如果作者大量購買自己的作品,買到讓新書上暢銷排行榜,這件事合不合理?
買榜是出版社公開的秘密
英國知名暢銷作家馬克·道森(Mark Dawson)的新書在六月底上市,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上榜了英國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暢銷排行榜的第 8 名,亮眼的表現對任何作家來說都是非凡、極想達成的成就。
但這背後,有一個更驚人的事實:馬克·道森花了3600 英鎊(約 13 萬 6800 元台幣),買了 400 本自己的著作,原因是,這樣才能讓原本排行在第13名的書晉升前十,以獲得把書銷售到海外的機會。
換句話說,讀者所看見的暢銷書排行榜,並非真實的數據,而可能是某個資金雄厚的作者或出版商,用金錢把作品「拱上」寶座。
同樣的事情亦發生在台灣,在書市冷清的台灣出版業,「買榜」現象並不是秘密。
扣掉政府、個人出版品,台灣每年出版超過 2 萬種書籍,但據 2015 年文化部統計,僅有 38.2% 的人在過去一年內購入書籍,顯示台灣書市的市場運作並非如此樂觀,出版社或作家為了糊口飯吃,「買榜」便成了業界公開的秘密。
讀者「跟風」心態促成暢銷排行榜
台灣職場作家黃大米坦言,自己曾花上萬元買自己的書,因為沒有賣破 3000 本,之後再出版新書的機率大概是零,因為沒有出版社願意冒險做賠錢的生意。
而書籍暢銷排行榜之所以有影響力,就在於讀者的跟風心理。由於每週、每個月上架的新書太多了,讀者選書的時間少,或覺得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起時,就會想依賴像「懶人包」般的暢銷榜,這便是抓住大眾「不知道要讀什麼,就讀最熱門、有話題性」的從眾心理。
而讀者盲目跟風的狀態如果沒有改善,這種「買榜」現象也就難以根除。
推薦閱讀
【台灣囡仔毋驚艱苦】24 歲台灣青年獨闖新加坡,「台式叫賣」連星國官員都驚艷!
【我來台灣才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間】港插畫家揭 2 個台港差異,直呼台灣家庭「好溫馨」
「你如果走了,我一定會很難過。」——相處七年情同家人!阿嬤捨不得移工回鄉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擷取自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