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讓人人買得起房,是南韓總統文在寅 2017 年 5 月上任後的關鍵政策之一,但從他上任起至 2020 年 6月的首爾房價,平均漲幅卻高達 50%,連年飆漲的高房價,讓市民苦不堪言,怨氣沖天。

事實上,這並不是南韓首次打房,在此之前,文在寅政府已陸續採取多項相關政策,卻未能有效壓抑居高不下的房價。南韓這次的打房手段有什麼是台灣可以效仿的?如此的打房政策有什麼盲點呢?一起看看作者的分析。(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wikipedia

文 / Joe’s investment

有些人看到南韓財政部提議(僅是提議,尚未通過),對名下擁有多棟住宅的屋主加徵房屋稅,做為抑制房價漲過頭的最新措施,好像覺得那是德政一樣。

如果政府實施一個政策,目的是想要壓制房價上漲和租金上漲,讓人們租得起或住得起,那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這個政策實施下去,在現實的世界中,房價和租金不僅沒有跌,反而還持續上漲,那這個政策要不要做,可以做,但到頭來就是懲罰租客和購房者。

南韓政府第一次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嗎,當然不是。

南韓提高房屋稅,反致房租暴漲

2003 年,南韓政府實施提高資本利得稅,稅率最高達 60%,同時進行「十年廣建百萬戶平價住宅」的租屋政策。

2005 年,韓國政府從健全稅制著手,把原先土地與房屋分開課稅的持有稅,改為合併課徵,並更名為「綜合不動產稅」,直接對房地產實施累進稅率,大幅增加房地產持有成本。

2018 年,南韓財政部提高綜合不動產稅率,價值 3 至 6 億韓元房產,從原先的 0.5 %調升至 0.7%。 6 億至 12 億韓元的房產最高上調至 3.2%,在首爾、世宗、釜山及京畿道部分地區持有 2 戶者,最高課以 3.2 %的稅,且不能在限購區貸款買房。另外政府計畫在首爾興建 30 萬戶新住宅,增加供應量。

南韓政府去提高房屋的持有成本,在現實市場機制的結果是什麼,房價上漲,或者房租暴漲,實際上是兩者同時發生,這很容易理解,經營的成本增加 3%,終端售價就是至少增加 3%,有多房的屋主撐不下去怎麼辦,他可能會用略低於市價賣掉,減少出租,那就是租屋市場供給減少,然後市場機制引導租金價格上漲,既然租金上漲,維持報酬率,那房價上漲也很合理。

打房政策僅提高房屋持有成本,治標不治本

其實這也不只發生在南韓,美國有些州,不停的提高房屋持有成本,市場機制的結果是什麼,房租暴漲,房價有暴跌嗎?

你看看左派大本營的美國加州,那精美的房價和房租,怎麼加重稅後的房價和租金價格,比沒加稅的時候還高,廢話,資本市場上,有哪個產業,營運成本增加以後,終端價格還能減少的,沒有。

加稅以後,持有成本增加,有屋主會拋售,然後價格暴跌,這邏輯成立嗎?

你在地球上找找看,看看有哪個實施資本社會的國家有出現那個現象。

如果真的有,那個社會一定有至少一項生活機能的價格暴增,或者品質大幅下降,只是表面上未必能察覺到,但實際去當地生活,一定會明顯感受到,務實的經濟學告訴我們,賠錢的產業,不可能長期存在,市場機制會讓它產生合理的利潤,那就是漲價,不然就是品質放給它爛。

要怎麼讓一個大都市的房價下跌,很簡單,單位土地的生產力下降就好,毀掉那個區域的醫療、治安、商業等生活機能,那就像在市中心擺一堆核廢料的效果一樣,不用加稅,價格自然下跌。

一般人會不會搶著去買南投、屏東、貢寮那種生活機能極差的房地產,就算減稅,那些地方的價格也很難漲,因為那個地區的土地生產力就沒有那個價值。

一般人為何要去搶買六都、生活機能極好的房地產,因為那個地區的土地生產力就有那個價值。

簡單來說,生活機能極高的房地產,就像名牌包,生活機能極差的房地產,就像路邊攤的包,政府可以透過什麼政策,讓一般人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或租到土地生產力極高的房地產物件,就像用路邊攤價格或平價,買到名牌包。

沒有這種政策,因為那反市場機制,或許可以短期存在,但不可能長期存在,目前的現況是,市場上有沒有平價包可以買,有,但大家眼光都很高,不要平價包,只要名牌包,但是只出的起平價包的錢,這就是問題所在。

推薦閱讀

「鱟」為武肺疫苗帶來曙光,人類瘋狂取用,恐致其「失血」滅絕

【南海沒台灣的事】九段線遭打臉又怎樣?中國無視仲裁繼續霸凌東南亞

【來互相傷害啊】鷹派美國參議員不在乎中國制裁,搞笑稱:我的北京家庭旅遊泡湯了

(本文經原作者 Joe’s investment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