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從空中墜落,直接炸毀平靜的市區、街道和房舍,來得及逃的人,到處逃竄,來不及的,還沒反應過來就已身亡。這不是寫小說,這是敘利亞人的日常,而戰火一打就是十年光陰。
不想再讓孩子於睡夢中,被炸彈落下的聲響驚醒,也不想活在無盡的恐懼中,過街買個菜都有可能被流彈射死,敘利亞人面對未能預知的戰火和獨斷政權,越來越多人被逼著帶上簡便的行李,倉皇逃離名為家的廢墟,變成了媒體口中的「難民」。
千年古都土耳其伊斯坦堡,如今就成為這些敘利亞難民的希望之地。這座雜糅現代與歷史感的城市,人們單是走進一條羊腸小巷,就彷彿撞見 13 世紀鄂圖曼帝國的風景,但在這樣美麗的城市角落,難民的哀愁,與慕名來一睹伊斯坦堡天光的遊客,形成強烈的對比與諷刺。
如今土耳其收容的 360 萬的敘利亞難民,礙於法規而有身份認定上的困難,原先經濟狀況就不如歐美穩定的土耳其,想幫忙難民在異地重建生活,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時,遠在 8000 公里外,長期關注難民相關議題的 Summer ,反而成為這些敘利亞難民的希望之光。
《BO編按》: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統計,目前逃離至國境之外的敘利亞人超過 550 萬人,相當於兩個台北市的人口數,其中,鄰國土耳其收容了近 360 萬的敘利亞難民,為全球最多,黎巴嫩次之。
不過,因土耳其政府在簽訂 1967 年《難民地位議定書》時保留了「地域限制」的效力,使得土耳其的難民法,只承認「來自歐洲地區」的尋求庇護者,進到土耳其的敘利亞人並沒有被納涵在法律保障的範圍之內,連帶著教育、醫療、工作權也都受到影響。
台灣品牌用「購買」搭起議題溝通橋樑
在難民議題上,台灣既沒有法律制度的支持,也因為被國際體系排除在外,難以用官方身分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因此大部分人常感無力,不知道台灣到底能做些什麼,但長期關注難民議題的 Summer ,卻以實際行動代替空談。
藉由獨家代理的方式,Summer 和位於伊斯坦堡,培力難民婦女的社會企業合作,並在台灣創立了手作禮物品牌,將婦女們手作的飾品引進台灣。一方面擴大了土耳其社企的國際市場,讓手作飾品被更多人看見,進而購買,成為遠方支持難民家庭收入的平台,另一方面,也透過較為親民、簡單的買賣方式,使更多台灣人有機會接觸難民議題。

敘利亞婦女手作耳環名字為Drop earrings not bombs,其傳遞反戰意義。圖片為 Summer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台灣人接觸的管道比較少,如果可以用簡單的買賣交流,提供一個參與方式,之後購買者再接觸到這個話題時,會較容易關注,因為會覺得議題與自己有連結。」
而講起因「購買」而串起的交流,Summer 語氣明顯轉為興奮和感動。「我擺市集的時候會在攤位上放相關書籍,有次一個小女生來攤位上看了半小時的書,他媽媽發現,便希望邀請我們去學校,和孩子分享這些故事。」
而為了進行一連串的議題教育,全部的師生都動起來,除了看新聞、找資料之外,Summer 也協助發起活動,讓台灣和敘利亞的小朋友們「當筆友」交流,由他們當「傳信鴿」幫忙帶到土耳其。
手作飾品商店搖身一變,成了溝通議題的橋樑,它讓台灣人了解,原來自己也可以成為改善世界另一端的一份子。

Summer 到各級學校分享難民議題,圖為其中一場台大社科院講座。圖片為 Summer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那是台灣 30 年前的農藥味】台灣記者直擊土耳其邊境:土國難民為逃離戰爭,不畏「味道攻擊」也要挺進希臘求安穩
【原來我們和難民的距離這麼近】受過高等教育的難民,在德國為何只能是「底層勞工」?
【台灣沒有消費香港】DPP 用香港人鮮血換選票?港人不知道的現實:中共滲透讓台灣難推「難民法」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Th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CC Licens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