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大陣營開始冷戰,促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產生,作為西方國家的政治、軍事聯盟來遏制蘇聯。但隨著頭號敵人蘇聯消失,北約多次傳內訌, 像是法國不滿美國擅自從敘利亞撤軍,美國不爽自己軍事支出永遠最高、土耳其因買軍武和美國發生爭執等。這些爭執則隨著近來中國的軍事擴張,讓北約又有了新的目標敵人。

只是北約這個老兵要如何面對新情況?在面對隨時準備利用武力威嚇、拿巨大商業利益誘惑歐洲的中國政府,西方國家能否團結對抗,仍然是一大未知數。(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取自Jens Stoltenberg Twitter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說,中國的導引飛彈射程可及歐洲,北京也阻止船隻在南海自由航行,呼籲盟國正視中國崛起的挑戰。

中國國防支出全球第二,成北約盟國新挑戰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歐洲和北美國家 1949 年組成的軍事防衛同盟,原本成立目的是因應冷戰時期蘇聯及後來俄羅斯的威脅,不過,隨著中國崛起,2019 年底在成立 70 週年高峰會上首度將中國列為挑戰。

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接受今天出刊的德國「週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訪問時表示,中國崛起根本改變全球的權力平衡,不僅出現新的經濟機會,也有新的軍事挑戰。

史托騰柏格說,中國國防支出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中國擁有2000枚短、中、長程飛彈,其中針對航空母艦的東風-21D中程彈道飛彈威力特別強大,「中國大量投資核子武器和洲際導彈,射程可及歐洲,北約盟國必須團結面對這個挑戰」。

中國擴軍控制重要航路,恐勒索歐洲經濟

根據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美國研究中心之前發布的報告,中國短時間內可癱瘓美國和西太平洋盟國的軍隊,北京擴軍的目標不只是將美國從印太地區排擠出去,而是控制海洋和重要航路。歐洲的經濟可能因此受衝擊,也更容易被中國勒索。

史托騰柏格表示,中國在北極、非洲和地中海活躍,大手筆投資歐洲的關鍵基礎建設,在網路空間也勢力龐大,「離歐洲門口愈來愈近」。

史托騰柏格說,雖然沒有北約盟國「立即受到中國的威脅」,不過,中國在南海試圖阻止船隻在國際海域自由航行,當地情勢發展讓他憂心。

推薦閱讀

【足球政治學:中國篇】習近平狂買足球隊,踢著踢著就把「一帶一路」踢進歐洲了

【人權治國的德國壞掉】經濟強又將輪值歐盟主席,梅克爾恐帶著 27 會員國投入中國懷抱

【不是不抗,只是時候未到】歐洲遲早跟隨美國「抗中」,但現在還離不開中國原物料和市場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共軍導彈射程及歐洲 北約籲盟國正視中國挑戰 〉。首圖來源:取自Jens Stoltenberg Twitte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