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中年打工族》】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少子化議題正在各國發酵,除了政府應積極尋找對策外,各國社會中又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日本人口減少的速度,是世界各國數一數二快的。2019 年日本全國 1 億 2千多萬人口當中,總死亡人數為 138萬人,創下二戰後最高數字。

高齡化、少子化並行的情況,除對日本財政造成嚴重負擔,更暴露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pxhere,CC Licensed。

文/小林美希 こばやし みき、譯者/呂丹芸

在北關東的老人照護中心擔任助手的大久保智美(三十八歲)表示:「帶小孩和做家事都靠我一個人,我快要不行了。」每天她都感到焦頭爛額。

日本女性說不出口的苦悶:丈夫跟雙親都不能仰賴

跟她年紀一樣大的丈夫是工程師,長時間的工作不可避免,他說:「小孩生下來之後你要工作也可以,但我是不會幫忙做家事的。」直接表明完全不會幫忙。智美的收入一個月約十五萬日圓,因為不多,所以經濟上要仰賴月薪二十八萬日圓的丈夫。丈夫每天都半夜才回家,週末也要上班,當然不會幫忙做家事和帶小孩,所以這也在智美默許的範圍內。

小孩一歲半時,是智美最辛苦的時候。只要稍微不注意,孩子就會在牆上亂塗鴉、打翻水杯,這些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小孩還會趁人不注意時離開家裡,跑到馬路上,完全不能大意。「養第一個小孩已經分身乏術了。」家事沒辦法好好做,智美在掃地時,小朋友會大聲哭喊「媽媽──」家裡總是像暴風雨過後般混亂。

「之後真的能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養兩個小孩嗎?」智美不安地想著。

智美因為公司人手不足而無法請育嬰假,生完三個月以後就被叫回職場工作。明明有小孩,上司卻施壓「希望你可以輪夜班或晚班」、「如果你沒辦法輪夜班就把你調成打工人員」,儼然是職場霸凌。

娘家的雙親相信「三歲小孩神話」(小朋友在三歲之前一定要給媽媽帶,不然會對小孩有不好的影響),反對智美回職場,因此智美也無法拜託父母帶小孩。結婚當時智美本來想要生三個小孩的,但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連說想要有第二個小孩都不敢」,智美輕輕嘆了口氣。

有小孩要養育的三十多歲男性中,每週工作六十小時以上的人約有兩成(總務省統計局〈勞動力調查〉)。丈夫因為上班勞累不堪,所以家庭中由妻子負責全部的育兒及家事,這樣的偏頗成了常態,所以「第二個小孩」也越來越難以達成

公益財團法人「1 more Baby應援團」(理事長森雅子)於二○一八年五月發表的〈夫妻生育意識調查〉指出,回答「理想是生兩個小孩以上」的已婚者有六九.九%。自從該調查實施以來(二○一三年起),這是第一次跌破七○%。二○一六年為八一.一%,是歷年來的最高紀錄,但之後卻急速下滑。此外,回答「生第二個小孩難度很高」的人也占了全體的七四.三%。

是不能生,還是不敢生?一窺日本社會「不再生第二胎」的問題

原本女性隨著年齡增加會遇到「卵子老化」等難以懷孕的狀況,現在隨著晚婚、晚生而來的「不再生第二胎」也成為了問題。

但更嚴重的是由於工作不穩定等經濟要素導致的「不生第二胎」。

「生第二個小孩難度很高」的原因。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前述的〈夫妻生育意識調查二○一八〉中,回答「生第二個小孩難度很高」的主要原因中,母親全體以「經濟因素」(八四%)為首位。全職工作的母親回答「工作因素」也高達五七.八%,擔心生了第二個小孩之後回歸職場時會影響工作。其他主要原因(母親全體)還有「照顧第一個小孩就忙不過來了」(四九.一%)、「(帶小孩等)心理因素」(四五%)、「年齡因素」(四三.二%)等等。

排名第六的回答是「社會制度的因素」(三二.二%),例如對教育或托兒的未來不看好、托兒所問題,以及懷孕、生產、育兒期間男女雇用的環境提高了「生第二個小孩的難度」,這個現實也不容忽視。

對國家而言,為了達成理想的小孩生育人數,讓父母收入穩定、不會過勞是理所當然的條件,另外具有一定的托兒所數量也很重要,然而以現狀來看,目前都無法達成。

女性「不生」成為社會問題已經很久了,且這個現象也和人口減少的爭論連結在一起,讓「不能生」的女性很焦慮。另一方面,「想生卻不能生」的女性逐漸增加也是事實。這裡可以看到「使人不生育的社會」的真實面。明明本來能生小孩,但卻因為社會制約而無法實現,把這樣的情況當成「機會成本的損失」或許有些語病,但對於現今能生一個就是一個的日本來說,這樣的狀況實在讓人感到不安

與「不生第一個」相比,「不生第二個」在社會上的危機感較不明顯,也不會引起太大爭論,對於人口減少的日本而言,這種傷害就像溫水煮青蛙般一點一滴地侵蝕著國家。國家的政治及行政體系應該要盡快發現事情的嚴重性,提出對策

「隱藏的貧窮」正在侵蝕日本社會

尤其必要的是,建立一個能讓女性安心上班的工作環境,這對於正值工作盛年卻一直當非正職員工、薪水調漲不如預期的男性也一樣重要。然而女性因懷孕生產被迫離職、想復職卻要面對重重難關的案例層出不窮,這種「隱藏的貧窮」在統計上很少被呈現,造成了社會理解不足的事實

生育離職的問題一直在發生。總務省統計局〈就業構造基本調查〉顯示,過去五年因為「生產、育兒」而離開上一份工作的人,二○一七年增加到一百零二萬四千八百人。其中在調查時沒有工作的有七十一萬人,而就算再次就業仍以非正職居多。〈打工勞動者綜合實態調查概況〉中,詢問仍要工作的理由時,回答「做為維持生計最主要的賺錢方式」的女性有一七.五%。當中回答「為了維持生活所以不可或缺」有三六.四%,這些已婚或有小孩的非正職也應該被當成「打工族」的一員。

在非正職中,「不用調低薪資」就符合扶養範圍的三十五到四十五歲女性,二○一七年有四百一十四萬三千兩百人。〈就業構造基本調查〉這個數字可以被認為就是女性的「中年打工族」也不為過。

為什麼不論是已婚或未婚都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呢?以下將報導女性面臨的各種困難。

推薦閱讀

【不能搶資源,我們只好用騙的】日本年輕人不願屈服「再努力也只能吃吐司邊」,把「詐騙老人」當抗爭工作

【他童年目睹媽媽對放高利貸者下跪】詐騙窮人會罪惡!他洗腦日本青年:「詐欺老人」能報復社會

【用「母乳」換月入 10 萬的夢幻職場】日本「孕婦應召站」備妥奶粉、尿布和保母,成貧窮媽媽的避風港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中年打工族》,由 時報文化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