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不僅燒起全球告中國的潮流,更帶動了台灣正名運動的熱度,不過卻有人批評,一旦正名,將耗損極高的成本,像是華航估計得花費 11 億,還可能失去固有航線。
事實上,台灣正名運動在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就曾三度被提出,但最終都不了了之。本篇作者認為此刻未必不是台灣正名運動的最好時間,將與讀者詳述為何正名運動如此重要。(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media。
文/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李兆立
最近由於武漢肺炎疫情蔓延,點燃世界各國對中國隱匿疫情和輸出不合格設備的不滿,而台灣不僅偶而被掃到颱風尾,在亮眼的防疫表現終於被國際看見時,卻又不斷被跟中國搞混。
因此,從護照改名、華航改名、職棒改名到中研院改名等一波波「台灣正名」議題近來不斷升溫,正反意見也紛紛出籠。
在進入正文前先等一下,靜下心,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你支持台灣正名嗎?」
此刻就是台灣正名最好的時機
相信許多朋友看到這個問句的第一時間,會下意識地得到「想想就好,但別當真」這樣的結論,好讓自己同時站穩「台灣認同」和「理性客觀」的立場。
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思考?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其實,正如同大家常常提到的,台灣正名並不是個新議題,過去二十多年來曾被多次提到,所以有很多案例可供觀察。認真歸納之後,其實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矛盾現象:
「支持正名」的陣營,常常被打為「意識形態」作祟;但仔細看看正名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正名後的效果,反而都是很「務實」的;反觀「反對正名」的陣營,起手式往往也都是各種看似「務實」的說法,數落正名有多麼「昂貴、困難、不可行」,但一一破解之後就會發現,反對論述底下的真正理由,就只是「意識形態」罷了。
這邊先強調一下,「意識形態」並非糟糕的東西,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及價值體系。然而,為了隱藏意識形態和中國認同,搬出一堆似是而非的論調來指控「台灣正名不務實」,甚至為此不惜說謊,就實在非常不可取。
我認為,正是長期以來這種刻意營造的矛盾感,造就了我們下意識地認為「台灣正名,說說就好」,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思考正名議題時,最先要有的心理建設。
因此在這邊要先說結論,此刻談台灣正名,不僅時機正好,而且非常務實。
為什麼正名運動這麼重要?
先談正名的效益。除了能夠拋開各種扭捏失真的 Chinese Taipei、Province of China,大聲自稱Taiwan所帶來的爽度,正名最明顯的效益,就是建立「與中國明確區別」的品牌行銷。
為什麼品牌重要?大家看看以下的案例就會知道了:
因為護照上有China,台灣人被當成中國人,在越南被趕
援外口罩被誤認中國捐贈 華航改名聲浪四起
挺川普人士po廣告指控拜登親中 華航意外中槍
中職領先全球開打遭誤認中國 民調:逾62%支持改台灣職棒
快篩試劑是台灣研發!立委要求中研院改英文名 避免搞混
從過去以來,台灣在國際上不斷被和中國混淆,而這樣的混淆通常沒有「好康」,幾乎都是「壞事」。不僅造成個人出遊的不方便、研究成果的名聲被竊取、援助國外被誤認,甚至職棒好不容易獲得被國際看到的機會,卻依舊被當成是China……
這就是為什麼正常企業都很重視品牌行銷,並且全力避免被混淆,因為通常品牌不明的結果都不是什麼好事,也難以在自己的品牌累積價值。換句話說,真正需要「台灣價值」的正是我們走出國際的品牌,現狀的一個個China,正視這項行銷的最大阻礙。
改名的「天價」成本無從舉證,反對者只是在堅持意識型態
第一個迷思叫做「昂貴」。例如華航正名所涉及的成本眾說紛紜,從十億到百億不等。但就以民航局的版本為例,11億的成本相較於華航每年破千億的營業額,真的不能被稱為「天價」。
另一種變形就是「潛在成本」,例如華航一旦把 China 拿掉,就「可能造成」航權要重談、時間帶要重談、中國不能飛、歐洲航線要改道等等,損失會高到嚇人!
實際上,航權並沒有重談的問題,如果哪一條有,請華航提出來評估;時間帶也沒有所謂「歷史優先權」,不然剛成立的星宇是怎麼取得時間帶的;中國未必不能飛,即便能飛也該檢討華航為何把大筆獲利都壓在中國相關航線上頭,讓自己動彈不得;歐洲航線繞道,其實依照現在華航所飛的新型飛機,飛行時間頂多差15分鐘,並非不可承受的成本。
說到底,華航改名所要付出的並非反對者所說的「慘重代價」,相關數字也從未得到舉證和精算,卻被說得好像很恐怖,這就是反對方話術的高明之處。
第二個迷思叫做「困難」。例如中華職棒是民間企業所組成的聯盟,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就能改變。
然而,當看球的國人有超過六成支持改名「台灣職棒」,政治部門平時對於這些體育組織的實質影響力卻又通通離奇消失,彷彿體育署對職棒毫無影響,或是理事長吳志揚不是政治人物,才是最難理解的事。
真正困難的,是阻止實際卡關的人,不斷拿其他企業、其他部門甚至社會共識來擋槍,來迴避自己該做的表態和具體的行動。
第三個迷思叫做「不可行」。例如護照改英文名,即便民意調查所呈現的社會共識超高,外交部還是臉不紅氣不喘地說:「護照上需要有中英文國名,但如果社會有共識,我們還是會努力推動。」
這段話的潛臺詞其實是「就說不可行了,你們別胡鬧」,但真的是如此嗎?事實上ICAO所規範的合格護照,僅包含「正式國名、國家象徵、文件名稱(護照)及晶片護照logo」等四個要素,從來沒有「英文國名」這樣的規定。因此,法國、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史瓦帝尼等等數十個國家的護照,上面都沒有英文國名。
這樣的國際常識,最常在國際趴趴走的外交部難道不知道?如果知道,又為什麼要堅稱「要有R.O.C.」?說穿了,就是意識形態罷了。
從三個指標分析,台灣正名運動的難易度
當然,我們知道正名一旦涉及不同的主體,難易度就會有差別。以下試從「台灣政府主導性」、「國際因素」和「實際成本」三個指標,來分析。
1.中研院:政府主導性較高,實際成本偏低,國際因素較低。只要政府拿出魄力,應該是最快能看到正名成效的案例。
2.護照:政府主導性較高,實際成本較低,國際因素偏低。由於拿掉R.O.C.完全不需要修改任何法規,也沒有牴觸任何國際規範,一旦更名後只要照常換發就好,也沒有額外成本,應該也是很快就能逐年更名完成。
3.中華職棒:政府主導性較低、實際成本偏低、國際因素較低。這是屬於國內的職棒聯盟,基本沒有涉外因素,唯一的麻煩是理事長聯合球團抵制,政府無法一聲令下更名,但能透過政策引導和球迷持續發聲來加速促成。
4.華航:政府主導性偏高、實際成本稍高、國際因素較高。華航雖然是上市公司,實際卻是由政府派任大量董事,擁有董事長指定權的官股公司。然而,航空與國際牽涉最多,也最容易受到中國因素左右。具體精算評估,以及政府協助承擔成本的決心,是改名成敗的關鍵。
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台灣正名可以一蹴可幾,但絕對是務實可期待的工程,需要大家建議正確的認識,並持續督促傾向維持現狀的政府拿出魄力,確實開始推動,才能更早實現,我們以 Taiwan 為名走向世界的心願。
【台灣人的護照,台灣人來設計】
台灣被「CHINA」一詞耽誤許多年,讓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霧裡看花; 國人在防疫期間遭受其他國家的誤解,更凸顯出修改英文名的急迫性! 目前朝野對這樣的修改幾乎都有共識,全國不分各黨派支持者,皆過半支持修改護照英文名。
時代力量規劃藉由舉辦護照封面設計活動,邀請大家設計屬於台灣的護照, 讓手上的護照傳達象徵台灣人的認同!希望能夠呼籲行政部門開放民眾投稿護照設計,一起把 TAIWAN 變成我們的正式英文名!
活動網頁:https://taiwanpassport.tw/
活動受理收件時間:2020.05.20 – 2020.05.31
推薦閱讀
【時力專欄】推動台灣塑膠包裝的轉型!王婉諭:請環保署簽署《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
【時力專欄】過完兒童節,兒少權益有進步嗎?修正 5 法條,讓台灣孩子擁有真正安全的生活
【時力專欄】邱顯智:修正紓困條例 4 缺失,讓全民做陳時中最有力的後盾!
(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