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任後,美中台關係也發生劇烈變化。對很多台灣人來說,川普對中國的強硬姿態,給了台灣更多在國際發聲的空間與機會。然而,在美國傳統政治社會菁英眼中,川普不只飽受爭議,還是個麻煩製造者。
即將在年底競選連任的川普,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持續擴散而面臨巨大危機,美國的病例已經超過 4 萬人,過去川普把「貿易單邊主義」和「國家安全問題」拆開運作的模式,顯得難以進行。
川普各種虛妄的言論和政策,本來就已經讓美國知識菁英猛搖頭、翻白眼,在疫情逐步全球失控、國際經濟陷入泥沼恐慌下,他的各種政策發言更是讓傳統政策專家常常嚇到倒退三步。然而,令這些專家難以應對的,恐怕還是這個巨變的時代,讓川普這樣「特殊的」國際政治領袖有了難以預測的詭異舞台。例如,川普夢寐以求要在 2020 實現的「低油價」現在還真的因為疫情成真了!畢竟大家都待在家裡,誰會需要加油?
川普的選情可能受到疫情如何影響?國際知名學術季刊《外交政策》請到兩位外交專家-加圖智庫研究員 Emma Ashford(以下簡稱艾許弗)、以及大西洋議會智庫研究員 Matthew Kroenig(以下簡稱克羅尼),用幽默的對話形式嘲諷時政(當然更多其實是在諷刺川普政府)。台灣人看著「川派人士」天天譏諷中共出產「中國病毒」下,到底該不該加入一起罵?還是該有什麼危機警覺心?以下轉譯兩人部分對話內容。

圖片來源:加圖智庫( Cato Institute )及大西洋議會智庫( Atlantic Council )官網合圖。左為克羅尼( Matthew Kroenig ),右為艾許弗( Emma Ashford )。
艾許弗:川普現在也沒輒了吧,他不能再只是給病毒取個綽號,說這是「假新聞」(雖然他之前好像試著要這樣);也不能像以前,遇到外交難題就搬出美軍來耀武揚威,流行病根本嚇不跑。這場選戰恐怕會因為疫情,給塑造成一個全新的樣子。
克羅尼:是啊,這完全是在給拜登助攻,我想人們是不會在這種驚天動地的時刻,還想投給說要改革的桑柏格的。幾週前,川普還站得穩穩的,現在所有在他上任後帶來的經濟成長都掉光了,還可能走向衰退,他的大位也搖搖欲墜。
BO小辭典:民主黨政營兩大候選人−拜登象徵保守派;桑柏格則代表改革派。原先初選落後的前副總統拜登,在疫情威脅下,他的從政經驗獲得選民重視。 3 月 3 日號拜登更在許多民主黨地方初選投票日,首次反敗為勝。
川普用「中國病毒」煽動民粹,但沒要習近平為「人權」負責
艾許弗:而且川普一直想要把錯全都怪到中國身上,現在疫情都這麼猖狂了,他以為在那邊罵中國就會少被批評一點嗎?
克羅尼:但中國的確該承擔點責任啊,一開始疫情爆發的時候他們隱瞞一切,間接造成疫情瘋狂傳播,中共政府甚至到現在還在造假確診數字。
艾許弗:我的意思是,中共一直都像我們想的一樣獨裁,永遠優先思考「穩住自己的政權」而不是他們老百姓的性命。川普政權卻沒有要習近平在人權議題上負點責任,就只是把這一切說成是一種「黃禍」。
克羅尼:現在中國政府說病毒是美軍帶來的,白宮又說那是解放軍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然後中國再驅逐我們記者……。來來回回的時間,他們都能遏止這場危機了。
專家憂疫情之下,中共藉機「解決台灣」
克羅尼:歷史上大流行的疾病往往影響強權的更迭,白宮和北京當局接下來幾週怎麼應對,恐怕對攸關接下來幾十年誰來領導全球體系。全世界都在看,現在到底是「專制」還是「民主」能化解這場危機。
妳覺得要是我們政府沒辦法應對,或是在軍隊間有什麼集體發病的情況,中國當局會不會藉此解決台灣問題?
艾許弗:我對這個問題還保有疑慮。你看看我們本來是個「民主輸出大國」的,現在都成了什麼樣子。倒是我認為危機也是讓問題有轉機的時刻,現在我們就知道歐盟、北約等等的合作關係根本沒有想像中堅實。你看在義大利需要醫療支援時,沒一個歐盟夥伴能伸出援手。
從來沒有經歷過什麼時代,像現在一樣
克羅尼:現在的經濟趨緩有它的原因,大家都不能旅行、外出吃東西、或上個酒吧見見朋友。政府眼下的紓困方案根本沒用,總不是每個機師、服務生、和酒保都發個一、兩千美金就能解決,現在情況根本不是馬上能解決的。
艾許弗:連我很多右派的同事,也都覺得政府現在該做點什麼。
克羅尼:我親身經歷過冷戰後期、911 恐攻、和全球金融危機,但從來沒有看過什麼事件像現在這種時刻一樣。
推薦閱讀
疫情氾濫成災,川普還想砍疾管局預算?諾貝爾學者爆氣發文嗆川普「殘害人命
【可是近平,我們回不去了】中美供應斷鏈至少一年,專家:中國世界工廠寶座難保
【在台灣做篩檢真的很佛心】川普說美國檢疫免費,但記者實地走訪卻要價台幣 4 萬 8 !
參考資料
《外交政策》:<How Will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Reshape the U.S. Election?>
《天下雜誌》:<川普挑戰者 為什麼《經濟學人》認為拜登比桑德斯讓人放心?>
《新頭殼》:<美疫情延燒 拜登廣告轟川普防疫不佳。>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加圖智庫( Cato Institute )、大西洋議會智庫( Atlantic Council )官網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