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面對嚴峻疫情,美國政府 16 日公布全國指南,建議國民在未來 15 天減少聚會與外出以避免病毒傳播。近期宅在家的美國人瘋看以傳染病為主題的電影補充公衛知識,9 年前的電影《全境擴散》也成熱門選項。本文列舉與這部電影相關的 2 個巧合,其中一個就與台灣息息相關。(責任編輯:黃梅茹)

2011年的好萊塢電影《全境擴散》,近期成為美國民眾為了認識疫情「補課」的最熱門大眾影視作品。首圖來源:截自 IMDB

文/劉煥彥

COVID-19(武漢肺炎)影響美國比亞洲國家晚上許多,過去一個多月美國政府應變作為受到不少國內批評,加上美國受到2003年SARS影響輕微,都使一般美國人對武漢肺炎的認知或警覺心不足。

眼見疫情快速升溫,為了趕快「補課」,不少民眾轉向相關主題的大眾影視作品,使過去20多年來好萊塢推出的多部電影從冷灶翻身為當紅炸子雞,其中最火紅的就是2011年的《全境擴散》(Contagion)。

巧合的是,這部片不僅是美國不少中小學、甚至大學課程上的教材,連台灣大學醫學院都曾在2012年11月公開播映,還請來時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現任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做映後演講,目前他也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9 年前、以傳染病為題材的電影,意外成為美國人「補課」教材

武漢肺炎在美國出現第一起確診是在1月21日,美國民眾對於這個新興傳染病認知有限,焦慮感升溫,大家開始尋找相關資料,發現好萊塢早就有病毒、傳染病主題的電影,例如1995年的《危機總動員》(Outbreak)、《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以及2011年的《全境擴散》等。

《全境擴散》不久成為美國人為了疫情補課的最熱門「教材」,1月底就衝進蘋果iTunes的前十大熱門電影排行榜,本周更穩坐前五名(《BO》編按:這部電影在 3 月 17 日位列第二名),在亞馬遜Amazon Prime與Google Play等影音平台也是熱門的觀賞電影。

美國本土於2月26日出現第一個死亡案例,確診案例也在本周二(10日)達到1000例,到了昨天(13)日更突破2000例,加上川普總統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都使美國人焦慮感居高不下。

電影《全境擴散》的發行商華納電影公司也表示,這部片的累計觀賞次數在該公司出品電影中,在2019年底還排名第270名,到了3月初已經竄升至第二名。

為何這部片在美國這麼紅?因為電影劇情與當前疫情極為接近,科學家也大多贊同電影呈現的故事,貼近真正的疫情處理方式。

該片編劇柏恩斯(Scott Burns)近期接受美國多家媒體訪問時表示,2009年他在構思題材時曾與多位美國知名流行病學家談過,「我開始找專家談的時候,他們全都說『下一次(流行病)大流行不在於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會發生』」。

擔任該片主要科學顧問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Ian Lipkin也說:「這部片本來就不是單純的娛樂觀眾,其實要傳達一些公共衛生訊息,我們想讓大家意識到,新興疾病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

Google Trends顯示,近期電影《全境擴散》在美國的網路搜尋熱度直線飆高。圖片來源:Google Trends。

巧合一:命中「中國」與「蝙蝠」因素!電影的病源點與現實世界高度雷同

由於這部片太寫實,美國有些生醫領域的老師拿來當教材。華府喬治城大學全球衛生與科學中心主任Rebecca Katz就提到,她在教授新興傳染病的課堂上,常常把《全境擴散》最後兩分鐘播給學生看。

這部片是用倒敘方式,把片中虛構病毒的起源放在片尾最後兩分鐘才播出。在中國華南某地,推土機剷平一片森林要蓋養豬場,趕走居住森林的蝙蝠。養豬場開始運作後,一隻蝙蝠飛進養豬場,口中咬食的一塊香蕉掉到豬圈內,被豬吃掉。

澳門賭場一家餐廳的主廚來養豬場買豬,回去在料理豬肉時,跟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latrow)飾演的女主角握手,也就是說蝙蝠上的病毒,透過豬隻與主廚,傳到人類身上。

Rebecca Katz說:「我在課堂上放這幾分鐘電影,是要顯示動物、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連。你砍樹就會改變蝙蝠行為,蝙蝠接觸到豬,豬又是人類養來吃的,被感染的豬肉就進了人類肚子,這只是新興傳染病從動物跳到人類身上的例子之一。」

巧合二:台灣醫學院也曾播過這部電影,並透過它傳遞衛教知識

台大醫學院圖書分館2012年曾放映電影《全境擴散》,探討新興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圖片來源:截自 台大醫學院圖書分館。

無巧不巧,台大醫學院圖書分館2012年11月曾舉行一場醫學人文電影欣賞座談會,就是播放這部電影,並請張上淳在映後主講「新興傳染疾病對人類的威脅」。

根據會後報導,張上淳說明新興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以伊波拉病毒為例,病毒是從蝙蝠傳染到部分靈長類動物,人類又接觸染病動物,病毒透過人類血液或體液進一步擴散出去。

大多數病原主要透過人類彼此密切接觸來傳播,因此只要降低接觸機率,仍可能控制疫情,只是無法完全杜絕,幾年後又會捲土重來。

張上淳談大多新興傳染病如何竄起

至於新興傳染病起因,張上淳提到,人類過度開發與破壞環境,或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探險,接觸到在森林深處的病毒或微生物。

原本這些微生物帶有的病毒或細菌與人類無關,但接觸頻繁後,變種的病毒細菌傳染至人體,具有較強傳染力,導致更多人感染發病,加上國際貿易及旅遊頻繁,讓疾病容易傳播到其他區域,演變成全球流行的傳染病。

大家應該如何避免感染?簡單來說就是不接觸就沒有感染,若真的感染,應減少進出公共場所,平日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包含非必要別去醫院、避免接觸高風險區、離開醫院應儘快清潔手部,也不要用手觸摸口鼻。

推薦閱讀

【想離婚請先排隊等 1 個月】中國疫情趨緩後的第一個「報復性反彈」,滿滿中國妻哭訴:居家隔離影響婚姻

【病床下暗藏的抗疫玄機】以色列醫生不必觸診就能檢測出肺炎症狀,「高科技護國」還一併解決人民寂寞

【一張照看義大利醫療體系已到臨界點】氣力放盡累趴鍵盤旁!滿臉口罩痕的義國醫護:比 24 小時工作更可怕是「未知敵人」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美國確診突破2200人》為何台大醫學院7年前放這部片 現在是老美最瘋狂追逐的電影?〉。首圖來源:截自 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