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1990 後出生的台灣世代,只剩不到 20% 的人願意續與下一代說母語,近日獲得政府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的 YouTuber 蔡阿嘎也發現,許多都市人不會講台語,他因此決定在影片中融入台語,希望能夠推廣本土語言,進而讓說台語變成「一種榮耀」。

你知道世界母語日怎麼來的嗎?他紀錄的正是孟加拉人浴血捍衛母語,並走向獨立的過程。但反觀同樣有母語的台灣,是怎麼看待屬於自己的語言的?(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截自原住民族委員會臉書粉專

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今天你有說母語了嗎? Kin-á-ji̍t sī sè-kài bó-gí ji̍t , lí kám-ū kóng bó-gí ?世界母語日的由來,與孟加拉的獨立有關。

孟加拉人為捍衛母語抗爭,進而催生出「世界母語日」

1947 年英國退出印度後,原英屬印度的穆斯林成立了巴基斯坦,除了現今的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外,原本還有現今的孟加拉(東巴基斯坦),兩者之間被超過 1000 英里的印度分開。

西巴基斯坦是行政中心,他們人口只有東巴基斯坦一半,卻擁有大部分的稅收資源,他們的通行語言是烏爾都語,東巴基斯坦則是孟加拉語,1948 年,巴基斯坦政府宣布以烏爾都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並隨後頒布一系列政策禁止媒體、學校使用「方言」,這引發了孟加拉人激烈的抗議,面對民眾的怒火,政府選擇的是宣布禁止集會遊行,1952 年 2 月 21 日,孟加拉達卡大學的學生發表了抗議宣言並組織了一場示威,憤怒的巴基斯坦政府下令射殺,多名學生在抗議中喪命。

孟加拉人沒有因此放棄他們的母語,取而代之的,是更激烈的抗議行動,1956 年,巴基斯坦政府終於承認孟加拉語為官方語言。

這場被認為是史上第一次用生命捍衛母語的運動之後,「語言權」開始作為一種基本人權逐漸被重視,1999 年,聯合國訂定 2 月 21 日為世界母語日,紀念包含達卡大學學生在內所有為母語奮鬥甚至犧牲的人們。

雖然孟加拉語被列為官方語言,但孟加拉人在巴基斯坦仍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母語則成了他們凝聚民族意識的核心,1971 年 3 月,孟加拉人決定宣佈獨立,而巴基斯坦隨即展開鎮壓,他們先是有系統地驅逐了外國記者,旋即屠殺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孟加拉人。

東巴基斯坦工程大學的厄拉教授,那時候就住在達卡大學學生宿舍正對面,他偷偷拍下了軍隊進入宿舍殺光住宿生的畫面,而當時的美國政府刻意漠視這場屠殺,但美國駐達卡的外交官布拉德,仍選擇抗命發出著名的「布拉德電報」,英文中,布拉德(Blood)為血腥之意,這封詳細地紀錄了屠殺實況的「血腥電報」,也終於讓整起事件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但比起來自國外的關心,更重要的,還是孟加拉的自由戰士們,隨著政府鎮壓力道增加,在目睹越來越多的同胞受難後,孟加拉當地的駐軍選擇加入了獨立軍的陣營,民兵則在各地組織游擊戰分散政府武力,而湧入大量難民的印度,也開始支持孟加拉獨立軍並提供他們武器,最終,1971 年 12 月 16 日,巴基斯坦軍宣布投降,世界見證孟加拉國浴血誕生。

其他國家在為母語而戰,台灣的母語卻在同時期遭受迫害

195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可以說是世界各地的民族獨立潮,現今世界上有接近 1/3 的國家在這個階段誕生,但同時間,我們台灣呢?

印度、巴基斯坦獨立的那年(1947),台灣發生 228 大屠殺,中華民國動用軍隊來鎮壓平民;孟加拉大學生們為母語殉道的那年(1952),中華民國頒布《加強國語教育辦法》,責成各級校長監督全校師生使用國語、嚴禁方言;1972年,孟加拉獨立元年,中華民國開始規定每天台語節目不得超過一小時,從此,電視上只有在罵髒話、演反派、搞笑或是表達演員很苦、很窮、很倒楣時才會出現台語,至今這些刻板印象都還影響著各個世代的台灣人。

你覺得台灣沒有語言歧視嗎?試著用台語去星巴克買杯咖啡或去威秀買張電影票,然後再用台語去買包檳榔或是吃個路邊攤,比較看看店員或是你身邊的朋友們,覺得台語比較「適合」用來做什麼;還記得世大運奪下網球金牌的莊吉生嗎?當美國出生的他在記者會上開始講台語時,有多少不曉得台灣歷史的人覺得他好奇怪,居然在記者會上講台語?

每個人都得承認,就連最多人使用的台語,只要出現在稍微「高貴」一點點的場合,華人就會覺得不適合,那其他本土語言的處境又能好到哪裡去?

台灣唯有重新擁抱母語,才能拯救瀕死的海洋文化

孟加拉人以他們的母語為傲,他們用生命拒絕了巴基斯坦的語言政策,所以他們現在可以驕傲地說自己是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也沒辦法說什麼「同文同種、血濃於水」之類的屁話;曾經在日治時期,我們也有過這樣的驕傲,無論當時日本人如何大力推動國語政策,台灣人使用母語的比率始終居高不下,但這樣的志氣,卻在中華民國更高壓、更沒有人性的白色恐怖之下,化成了歷史上的斑斑淚痕

曾有個圖博(西藏)作家評論中國人時說,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一句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多元的台灣、海洋的台灣不同,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始終無法理解多民族共生的理念,所以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必定先從語言文字開始,逐步地把當地人洗成中國人才會心安,就像現在他們在圖博、東突厥斯坦(新疆)、香港,就像過去他們在台灣。

中華民國人才跟中國人同文同種,過去一直說著台語、客語或原住民各族語的我們,在中華民國來之前,可從來都沒有什麼同文同種的問題,如果我們找回自己的母語,那這座島嶼跟中國之間就有著比海峽更明顯的界線,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母語的醫生,拯救我們瀕臨死亡的語言和文化。

根據台灣社會變遷調查,1990 後出生的世代,只剩下不到 20% 的人願意繼續跟下一代說母語了,你我的母語都早已病危,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就可以預見他們的消失,而你,是否願意為了讓你的母語活下去而開口說話呢?不過就是說母語,這真的沒有那麼困難,不要讓我們的母語,變成一種特殊技能好嗎?不要讓我們的母語,變成只有在課堂上才會出現的語言好嗎?

台南平地原住民議員Ingay Tali 穎艾達利,穿上阿美族的傳統禮服,用族語宣示就職。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推薦閱讀

台語拼音的淵源竟比注音早 80 年!我們看輕的「台語教育」,可能是讓台灣更國際化的關鍵

我們的耳朵已被植入程式!純正台味唱腔已絕跡,你聽的「台語老歌」其實都是「新歌」

【他台語可能比你好】南部人都是他的台語老師!美國外交官日花 7 小時學台語,用「拜年片」和鄉親搏感情

(本文經原作者 林艾德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世界母語日的由來,你知道台語要死掉了嗎?〉。首圖來源:截自原住民族委員會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