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109年學測甫落幕,國文考題為了提升孩子的作文能力,大考中心2018年開始把「國文寫作」獨立出來,但這並非台灣獨有現象,據《未來親子學習平台》資料,美國的SAT考試與日本的大學入學考也有類似調整。
當大考的作文變的更困難時,台灣家長對孩子的寫作教育又應該如何調整,才是真正在幫助孩子學習?(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needpix,cc-licensed。
文/鴻雁寫作教室
班上有一個非常缺乏自信的女孩,下筆前總是猶豫許久,通常她寫一段的時間,別人已經幾乎寫完一篇文章。上了幾次課以後,她終於敞開心房,越寫越多。
有一次上完課,我特別交待她把今天的作品帶回家給媽媽看,並且跟媽媽說老師誇她進步很多。她露出難得的微笑,將作品慎重地收進書包裡。下次上課,我一見到她便問:「芳妤,上週的作品拿給媽媽看了嗎?她有沒有說妳寫得很棒?」
「沒有,」她聳了聳肩,「她說有錯字,叫我訂正。」然後就默默將作品從書包中拿出來遞給我。評語欄上,芳妤媽媽寫了一行字:
老師,我看到芳妤的文章裡有一個錯字,我已經請她訂正過了。
另外有一個男孩小光,也是寫得特別慢。剛開始我以為他在發呆,後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
我上課習慣先請學生分享待會要寫作的內容,一方面經由口語表達組織想法,另一方面讓其他孩子提供意見。某一堂課,小光明明已經知道要寫什麼了,但十分鐘過去,他只寫了兩個字。
「有什麼地方卡住了嗎?」我問他。
「我忘記『有一次』的『次』怎麼寫了……」
「先寫注音或空著不就好了?」
「我不敢寫注音,我媽會罵我。」
在我不斷勸說下,他才終於突破心裡的障礙,寫出注音。之後,每遇到一個不會寫或不確認的字,他都僵持很久才勉為其難寫下注音。好不容易完成一篇文章後,他看著自己的作品說:「慘了!這麼多注音,這一篇作文我不敢拿給我媽看了。」
見字不見文:孩子寫作的致命傷
上述兩個孩子的寫作能力不見得差到哪裡去,但由於媽媽過度執著於必須寫出正確的字,導致他們根本不是在「寫作」,而是在「寫字」。
寫作,是人們表達情感思想的方式之一,也是人們互相了解傾聽的管道之一。所以,重點應該在於是否勇於寫出心中的真。至於文字,只是工具而已;工具用得不好,也無損於內心的真情實感。
然而,如果我們過度在乎孩子的錯別字,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呢?
文思,就是作文的思路;當思路順暢時,下筆如有神,停也停不下來。但要讓一個孩子的文思停止運作,也不是沒有辦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挑他錯字」──把他的錯字一個一個的用紅筆圈出來,逼他查出並罰寫正確的字──這就好像思路上出現一顆顆絆腳的石頭;走兩步絆一下,走五步跌一跤。很快的,他的思路就會走到盡頭,恐怕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重新找到書寫的手感。這個過程,會浪費掉不少時間。
況且,孩子看到滿江紅的錯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寫作信心立刻毀於一旦。那麼,與其多寫多錯,還不如少寫少錯,或甚至不寫不錯。走到這個地步,想再重新點燃他的寫作熱情,根本難上加難。在我課堂上,一律禁止在寫作中問字怎麼寫,也不准翻閱字典,等到文章完成後再讓他們查字典,確保他們思路的運作仍在軌道上。
此外,孩子的寫作熱情的多寡,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父母怎麼看他們的文章。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拿著他的作品給家長看時,很有可能是想藉由文字向爸媽傳達內心的感受與想法;然而,爸媽卻只顧著雞蛋裡挑骨頭,不關心他想表達什麼,等於是自己切斷了和孩子們的溝通管道。久而久之,不僅小朋友的寫作熱情喪失殆盡,恐怕連和你們溝通的興致也大打折扣,實在得不償失呀。
我知道很多家長,相當擔心孩子的錯別字問題,但不妨問問自己:
到底是看孩子怎樣書寫胸臆重要?還是寫出全篇無誤的字重要?千萬別只是見樹不見林,把自己變成沒有感情的偵錯軟體,死盯著一個一個的「字」,而沒看到他寫的「文」。
推薦閱讀
教育不是扼殺孩子的感受!這位老師將寫作課搬到戶外,讓學生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寫出好文章
你的想像力就是超能力!這位作者「實況寫作」,讓網友一起為故事編寫結局
(本文經原作者 鴻雁寫作教室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連結 。首圖來源:needpix,cc-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