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2020 總統大選逼近,能源政策與電價議題也再次成為話題焦點。經濟部 9 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讓電價「連三凍」,並將動用電價穩定準備金以彌補台電虧損。

據《聯合報》報導,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曾說,台電去年虧損 64 億元,去年電價穩定準備撥補 346 億元,其中包含給台電百分之五的合理利潤、200 多億元。一般預料電價穩定準備金恐在今年用罄。

台灣是電價排名全球第三低的國家,但碳排放、空汙等因素,可能沒顯示在台電財務報表上,反由電廠所在區居民默默承擔環境與健康代價。台灣該怎麼做,才能落實減碳、顧及整體發展,並促進能源轉型?(責任編輯:黃梅茹)

首圖來源:免費圖庫 Pixabay

面對氣候變遷,學者認為不僅災難預防的問題,也已形成市場機制;建議政府應調漲電價才能落實減碳,並對台商回流訂定審議機制,而不是回台享用低成本,反不利台灣發展。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天(12 日)舉辦「鉅變台灣:啟動長期能源轉型」報告發布記者會指出,近年來台灣幾乎每年都遭受因氣候變遷造成的強降雨等大型災難,若未能積極減碳,2050 年時台灣恐將有 200 萬人面臨高度淹水風險。

總計畫主持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表示,目前總統大選雖然火熱,卻未見任何總統參選人正視全球低碳、去碳經濟轉型下台灣未來產業競爭危機、世代公平議題,提出的能源政策缺乏清晰轉型路徑或具台灣各界永續共識。

政府治理部分,周桂田指出,過去在氣候減碳和調適,雖然做很多努力,但整合度不夠,建議成立氣候行動內閣,如科技會報般建立「氣候變遷會報」,整合各部會從能源、運輸、建築、製造、服務等議題。

另外,周桂田建議,政府應該組織一個氣候變遷行動委員會,讓各界看待台灣未來20、30年的發展,修訂氣候變遷法;成立氣候公民會議,讓所有受影響的青年世代、弱勢者、產業都有發聲、討論的機制。

周桂田強調,全世界氣候不會只有災難預防問題,最重要的是氣候已經變成市場機制,歐盟將要提高碳關稅,對於出口導向、製造業為主,又屬於全球供應鏈之一的台灣影響非常大;愈來愈多產業承諾要使用再生能源,如果台灣沒有趕上再生能源比例,進入歐盟可能會有市場障礙。

「電價」成為落實減碳重要議題

周桂田認為,真正要落實減碳,對氣候、市場、能源等重要關鍵是電價,如果還以現在低電價的架構,去支持低附加價值的產品、低薪的環境等,對台灣的長期競爭是不良的,雖然過去是成功的基礎,但現在面對全球轉換的過程中是不良的。

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說明,「電價應該將漲幅拉上來」,若將台灣發電過程對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的影響加以貨幣化,台灣一年電力系統衍生的外部成本將達新台幣 3000 億元以上,意即電價超過 50% 沒有反映外部成本;行政院雖已承諾 2020 年要完成能源稅推動策略與配套規劃,但迄今卻未啟動任何評估與利害關係人諮詢程序。(《BO》編按:趙家緯也表示,目前發電成本和電價有 8% 差距,明年電價漲幅要達到 6% 上限,才能反映電價發電成本。)

雖然台商回流預估能帶動經濟成長,周桂田說,建議政府還是要有審議機制,如開放對於資源耗用少、高附加價值與競爭力台商;如果還是讓台商回來享用低電價、低水價、低土地和人才成本等,對台灣整體發展不利

周桂田補充,2025 年台灣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所以一定要引入高階人才,如果還在低薪、低水價、低電價、低附加價值的褐色經濟,白領人才寧可去其他國家,不會留在台灣;台商回流提高價值是關鍵,是台灣脫胎換骨非常好的契機。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

延伸閱讀

【台灣用綠能發電,還兼賺「世界錢」】歐盟+4 國大使見證!台首座大型離岸風場「Formosa 1」,年供 12.8 萬戶家庭用電

【台灣終於擁有全世界都渴望的東西】別人花 20 年做離岸風電,台灣要如何 5 年就做到?

【風機每轉一次,大家銀行存款就多一元】能源設施不再是社區討厭鬼,歐洲「1 妙招」讓全民對能源轉型有好感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落實減碳與能源轉型 學者:應調漲電價〉。首圖來源:免費圖庫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