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在瑞典有位 16 歲少女為了讓全球青年一起響應「抗暖活動」,她決定罷課一個月,搭帆船橫跨大西洋參加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希望各國政府正視環境議題。而她也成功讓各國青年紛紛響應,共萬人支持「抗暖活動」。

然而,在看似讓人熱淚盈匡的故事背後,你有想過這可能是環保公司的「炒作」嗎?究竟怎麼一回事?一起來看。(責任編輯:謝佩如)

16歲瑞典女孩桑柏格關注氣候變遷議題,演講時批評政治人物不作為。(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李天豪

目前,全世界最當紅的未成年人,應該是16歲的瑞典環保公主:「Greta Tintin Eleonora Ernman Thunberg」無疑了。

2018年8月,Greta的一張罷課照片開始在社交網路上流傳。接著,這位瑞典女孩,就成為了全球知名人物。到了2019年,Greta獲邀參加聯合國大會,從此她舉世聞名。

這是偶然嗎?不是的,這是炒作。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回溯瑞典女孩爆紅緣由,發現是環保公司撐腰

事情要回溯到2018年8月20日。當時,一家名為「我們沒有時間了」
(WE DON’T HAVE TIME)的科技公司轉貼了一條推特。推文中有一張「一個瑞典女孩」坐在人行道上的照片。

推特的文字內容是:
「一名15歲的女孩在瑞典議會前罷工,直到3周後的選舉日。」
「想像一下,她在這張照片中有多孤獨。」
「那些只是路過的人,繼續一切照舊。」
「但事實是,我們不能,她也知道!」

這就是一切事情的開端。而這是一場策劃好的公關活動。

那家科技公司創立者兼的CEO,是瑞典人Ingmar Rentzhog。Rentzhog原本是瑞典通信諮詢公司Laika的創始人。2018年5月24日,他被任命為智庫Global Utmaning的主席。Rentzhog也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納個知名的「氣候現實組織」的成員。2017年3月,Rentzhog曾在美國丹佛接受高爾的直接培訓。

這次培訓的成果,就是上述的:「WE DON’T HAVE TIME」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其實是高爾「氣候現實專案」的合作夥伴。2017年12月22日。

Rentzhog公開表示: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社交媒體上最大的參與者之一!」
「我們的目標,是至少有1億粉絲。」
「這是所有在社交媒體上總人數的八分之一。」
「根據調查,就在上個月,我們成功地達到了1800萬粉絲。」
「在Facebook,我們目前的粉絲數量,是世界上其他氣候組織的七倍。」
「我們在Facebook上,每天都在增加1萬名新的粉絲。」

為什麼這個平地起高樓的科技公司,能夠成長的這麼快呢?答案是:「炒作Greta」

2018年8月20日,Thunberg發起罷課,替她拍攝照片的,就是這家科技公司。該公司的COO David Olsson親自為hunberg寫文章:
「Greta成為了一名氣候冠軍,並試圖影響與她最親近的人。」
「她的父親,現在開始撰寫關於氣候危機的文章和演講。」
「而她的母親,一位著名的瑞典歌劇演員,已經停止坐飛機飛行。」
「多虧了Greta!」

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這則圖片和推文收到了超過2萬個讚,分享和評論。沒過多久,瑞典全國媒體就開始紛紛進行報導,罷課開始擴散,一個人的罷課,就變成了20多個孩子的罷課。罷課的第一週,有六家主要日報以及瑞典和丹麥國家電視臺,採訪了Greta。接下來,兩位瑞典政黨領導人,也親自與她交談。

這種手法,該公司玩得很熟練了。

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民眾的情緒是真的

WE DON’T HAVE TIME的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大衛JP•菲力浦斯本身就是專家。他寫的《講故事的魔法》,說的很清楚:
「你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被編故事這樣簡單的東西騙了?」
「事實上,很多人會因為講故事被騙。」
「因為,這是情感投資。」
「你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投入的情感越多,你就越不挑剔,也越不能進行客觀地觀察。」

那麼,炒作Greta有什麼用呢?

目的是發起一場全球運動,脅迫全球權力精英們,完成新的氣候相關政策和立法。要作到這種不可能任務,必須要建立大規模的公眾「環保需求」。然後,進一步透過民主機制,讓西方先進國家的政府拿出上兆美元的資金,以便投資環保項目。

想要說服公眾支持,他們靠講故事。雖然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那些民眾的情緒是真的,只要普羅大眾的情緒被煽動起來,各國政府就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這些非營利組織,利用facebook、twitter可以妖魔化任何對手,只要不照著環保這根魔笛起舞,就會被鋪天蓋地的網路輿論打成魔鬼。

「炒作社交媒體」,一種壓榨人們內心真實情感的最新掠奪手段,正在流行。

推薦閱讀

【16 歲女孩當面罵 66 國領袖】瑞典氣候少女怒瞪川普,連 4 次嗆聯合國氣候峰會:你們怎麼敢沒作為!

【荷蘭 ≠ 毒品和紅燈區】荷蘭宣布正名「the Netherlands」,避免「Holland」連結負面形象

【免吸管的珍奶杯紅到大馬】台灣大學生花 1 年研發「漂浮珍奶杯」,將成馬來西亞人的「環保神器」

(本文經原作者 李天豪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炒作的力量 〉。首圖來源:Wiki 公有領域。)